继“996算个啥”、“我们是“715、白加黑、夜总会”、“年轻人应该首选北上广”言论之后,一则关于西贝前副总裁楚学友转载微博的评论让“西贝”二字再次因涨价问题被“骂”上热搜。
日前,西贝前副总裁楚学友转发了一条有关西贝涨价的微博,其中显示,西贝和海底捞涨价之所以产生较大舆论反弹,是因为得罪了一大批微博网友,“毕竟95%的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对此,楚学友评论“学习了”,似乎表达了“赞同”之意。
关于定价(过高)问题,华杉在做西贝项目时说了一段话,“好产品肯定价格不低,拼性价比往往会毁掉自己甚至毁灭一个行业。因为所有人一旦开始拼‘成本’时,产品质量自然会下降。所以,贾总在对待‘提价’这方面问题就秉着‘没钱就向顾客要’的观点,客单价加个10几块钱,几个亿不就回来了吗?”
华杉还表示,“西贝如果客单价下降,哪里还有我华与华的钱赚?哪还有‘I love 莜’?”
华杉还对一家健身房转述了西贝的一段话,“只管把产品做好,钱不够找顾客要”。
如果把上述这些话结合起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儿,顾客“自愿”养活了西贝,更“包养”了华与华,西贝花出去的高额咨询费到头来却是消费者在买单。当然,“西贝的咨询费等该不该消费者来买单”这个我们且不谈。
只不过,关于贵不贵的问题,西贝前阵子又被顾客批评了,贾国龙的回应是“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
关于定价问题,刘润表示,“价格高,从来都不是原因;价格高,是产品出了问题、客户定位出了问题、激励机制出了问题的症状。价格高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产品,让它配得上这个价格,找到更需要这个产品的人群。”
但刘润这句话似乎无法给西贝带来任何帮助,毕竟西贝很自信“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不过这其中的矛盾是“顾客似乎不认”。
这就是筷玩思维本篇文章要探讨的话题:好产品就一定要高价吗?唯有高价才能拯救一个行业吗?这样的观点顾客到底认不认?同样的产品,顾客认可,你卖1万元都有人追随,顾客不认,你卖100块都被嫌贵。
可能在十年前,这类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拿出来讨论,但在今天的新消费观念下,如果品牌方还在想当然式定价,还在想当然式沟通,就必然意味着这家企业过时了,这类企业只要老本一吃完,就会被时代拎起来丢入大海、成为看不见的前浪。
把付出的所有产品成本都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是不道德的
我们先从价格的种种要素说起。
1)、从成本转嫁到联合涨价
某销售总监要跨城市出差,CEO说你去办事,一切必要花费都由公司报销。如果销售总监认为,反正公司会报销,那钱就放开花吧,于是自己一个人也开了一间总统套房,对于这样的花销,老板会愉快的付钱吗?
再举个例子,某创业者在发展之际拿了投资人的钱,为了让公司跑得更快,创始人自己做主跑去阿里花一大笔钱挖了一个“CXO”,付钱后,这家公司账上的资金几乎见底,那么投资人该不该背这笔钱?
成本转嫁是商业的基本常识,似乎下游或者上游背锅成了必然,而且成本转嫁还披上了盈利的外衣。果农说近期天气不好,苹果价格要涨3毛,对此,超市老板只能接受,但担心明天又涨了怎么办,于是他也将终端超市的苹果价格涨了2元,这样即使果农再涨价也能应付。但消费者呢?超市老板认为果农涨了我得被迫接受,那么,超市涨了消费者也得被迫接受么?
价格也一直是法律的一大内容,反垄断法中就有关于“联合涨价”的说明,比如说同一条街的三家面馆,三位老板同时约定涨价,即使只涨了0.1元,这也属于“联合涨价”,要受法律制裁。
总之,随意操控价格不仅不为法律允许,更不为消费者允许。
2)、商家有定价的操控自由,但消费有消费的选择自由,更有批判自由
任何的定价都得考虑到消费者意志,某家奶茶店可以一天备上一千杯货,让消费者买个痛快,也可以少备货引发消费者抢购,同时通过将产品改造为抢手货而将之涨价,但消费者都有买与不买的自由。
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商家有操控价格和涨价的自由,消费者也有消费自由。强势商家有制定价格让消费者接受的设计,但消费者一反抗,商家就得掉层皮。
海底捞涨价,一个顾客说不吃,海底捞可以说你爱吃不吃,而一旦一大堆顾客说不吃,商家就得说,“对不起,我降价了,求求您们回来吃吧。”
再者,商家可以将某款奶茶定价为1元,赔本出售,也可以将之定价为100元。商家总以为消费者可以被随意操控,但大多消费者都会说NO,定价太低,见过世面的消费者会认为产品有问题,或者商家有套路;定价太高,消费者感觉智商被侵犯,无论价格太高或者太低,消费者总有认可或者不认可的选择自由。
3)、关于餐饮业定价难的两大矛盾,成本到底该谁来付?
在筷玩思维看来,要谈价格,总是无法完全避开成本问题。我们得谈一下餐饮业关于定价的两大矛盾:1)、情怀与体验的定价矛盾;2)、付出成本与定价回收周期的矛盾。
以鸡肉来说,某餐厅老板觉得海南文昌鸡更好吃,于是将食材全部换成了海南空运的文昌鸡,但实际上,在本地人看来,空运的文昌鸡还不如本地三黄鸡更好吃,问题还在于空运价格更高,且实际品质差异几乎微乎其微。
在定价上,老板也将空运费用算了进去。问题是:顾客并没有要求餐厅非得从外地空运食材,这个费用凭什么算在顾客身上?而如果不算到顾客身上,难道餐厅还做“慈善”不成?这便是情怀与体验的定价矛盾。
情怀是要付出成本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某老板为了做出最好吃的牛肉面,于是满世界打飞的去“考察”各地的牛肉,从南方吃到北方、从兰州吃到新西兰,耗费的成本高达几十万,最终老板讲了一个故事,告诉顾客这碗面有多神圣。
而通常,老板认为,高昂的定价也是神圣的表达。
这便是第二种矛盾,付出成本与定价回收周期的相关难题。你看,为了做这碗与众不同的面,老板“很辛苦”地满世界飞,耗费几十万和几个月的时间才落地产品,不卖贵点,之前的成本什么时候能收得回来?
但是,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锅难道老板自己背么?如果不转嫁给消费者,老板怎么快速赚钱?
要分清这是普遍的商业行为还是道德问题,我们得讲清楚两个词:一是顾客自由意志,二是定价者傲慢。
定个价格又是讲故事又是贴标签的,这要么是傲慢,要么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牛肉界”有两个曾经“很成功”的真实故事,一是牛爸爸牛肉面,老板讲了一个全世界找牛肉的故事,其成功将一碗“还是牛肉面的牛肉面”卖出了1万台币的价格;二是雕爷牛腩,这家不仅贴了一个“香港食神”的标签,更讲了一个500万买断秘方的故事,甚至连炖牛腩的锅都申请了专利。
1)、关于产品成本的功劳和苦劳,苦劳方面的支出到底能不能转移给顾客?
这两家的故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就不必多讲。
其中的问题是,牛爸爸能讲一个故事就将牛肉面卖出1万台币一碗的价格,牛爸爸能将在全世界的飞行成本注入牛肉面中,为什么雕爷花了500万、又是锅又是故事的,消费者却不认可呢?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