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国人为什么不爱味千拉面、吉野家们了?

  导语

  以吉野家、食其家、味千为代表的日式快餐,进入中国后曾有过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式快餐的强力狙击下,它们或发展乏力、止步不前,或疯狂关店、断臂止损.....

  文章看点:

  日式快餐巨头集体“没落”,原因是什么?

  日式快餐品类如何东山再起?

  疫后餐饮市场低迷,但也有一些品类仍逆势而上,快餐就是其中之一。

  诞生于重庆的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宣布全国直营门店突破1000家;疫情后获得近10亿元银行授信的老乡鸡,则表示今年要进军全国,开到1000家店;海底捞、西贝、外婆家等餐企也纷纷投身快餐领域,掀起一股快餐热。

  然而,与一片风光的中式快餐相反,在日式快餐领域,那些曾放言要实现“千店”的巨头,如今却身陷泥潭,裹足不前。

  日式快餐王者为何集体“没落”?它们还能东山再起吗?

  1

  巨头失声,日式快餐难掩颓势

  7月底,吉野家宣布将在全球关闭150家餐厅,包括中国市场的50家餐厅。一时间行业震惊,就连不少忠实粉丝也忧心忡忡,“难道今后吃不到吉野家的牛肉饭了吗?”

  这家创立了121年的老字号,至1992年进入北京以来,已深深扎根中国市场,成为国人最熟悉的日式快餐品牌之一。“想不到在疫情的冲击下,就连吉野家也扛不过了。”

  据吉野家控股2020年第二季财报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吉野家日本及海外门店营业时间大幅缩短,业绩大幅下滑,本期赤字高达87亿日元。为缩减成本,吉野家不得不缩减海外门店,并将人员精简到300人。

  其实,即使没有疫情,吉野家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据吉野家在中国的特许经营商——合兴集团的财报显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营收为600万人民币,而到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81万元。门店平均回报率下降四分之一,单店收益大不如前。

  其次,进入中国28年来,吉野家仍然像一个“蜗居”北方市场的区域性品牌。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吉野家在中国拥有669家店铺,其中419家位于北方,250家位于南方。南方市场除去中国台湾、香港市场的125家,内地城市的门店数并不多。

  日式快餐的另一巨头,味千拉面也不太妙。

  相关资料显示,“骨汤门”事件后,味千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餐台周转次数,从5.2降到4,随后一路下跌至2019年的3.4,生意日益冷清。与此同时,同店销售也波动剧烈,过去五年里,其单店销售涨幅分别为-7.5%、-8.1%、2.2%、-2.6%和7.0%。

  2018年,首席财务官挪用公司资金一事被引爆,味千陷入“贪腐门”,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至历史最低2.22港元,比最高峰市值跌去了100亿港元。

  而其三度发布的“五年千店”计划,也一再搁浅。据了解,2010年,味千拉面拥有508家门店,2011年660多家、2014年669家、2018年766家、2019上半年770家......截至2020年9月底,门店数为769家,十年之间,门店发展几乎停滞。

  “日本牛肉饭三大品牌”之一的食其家也同样面临门店发展增速下滑的情况。

  食其家创立于1982年,比老前辈吉野家晚出生了近100年,但发展迅猛,2018年3月末全球门店数已达2400家。仅用了不到40年,食其家就达到了吉野家百年的成绩。

  不过在中国市场,食其家的增长魔法也不再有效。窄门餐眼数据显示,食其家2008年进入中国,发展十二年门店数仅有435家,占其全部门店数的18%,且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近年来,食其家在发展得最为顺利、也最重要的上海市场,增长也尽显疲态。2015年至今,上海门店只增加了66家,与早先的快速增长不可同日而语。

  2020年,受疫情影响,食其家整个中国市场的拓展更陷入停滞。

  不仅是老牌的日式快餐巨头日子不好过,一些本土兴起的新式日式快餐也折戟沉沙。

  例如诞生于北京市场,聚焦鳗鱼爆品,在环境和菜品质量上融入正餐体验的“鳗鳗的爱”,近期被曝门店大批关闭。从去年底到今年九月,陆续关闭了13家餐厅,仅剩下5家还在营业。

  从门店数量来看,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25日,内地31个省会、直辖市和自治区首府的日式简餐/快餐门店数为3797家,而相对应的西式快餐有28695家,所有快餐小吃门店有144万家,日式快餐数量不及零头。

  而在品牌数量上,窄门餐眼收录的日式小吃仅有16个,数量少得可怜,且其中大多藉藉无名。

  “日式快餐,除了名气也不剩下什么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早年国内物资匮乏,大家觉得日式快餐很高大上,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国内餐饮百花齐放,这些洋快餐早已不再稀罕。

  2

  从风光到黯然,

  日式快餐巨头们遭遇了什么

  其实,如今连连失守的日式快餐巨头,曾经也风光无限。

  吉野家1992年刚进入北京,就成了一线城市白领最爱,餐厅几乎每天排长队,并一度保持年均增速近50%的发展速度。

  味千拉面,1996年被引入香港及内地,十年后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餐企业。创始人更是连续4年成为胡润餐饮富豪榜首富,并获得“拉面女王”的称号。

  食其家,2008年进入中国的南方市场,也曾一度得到迅猛发展。比如2013-2015年间,食其家上海门店数量就翻了一番。

  然而,当浪潮退去,这些日式快餐巨头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业绩下滑、门店发展增速下降,口碑变差的命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红餐网认为,除去今年疫情的影响,日式快餐品牌自身的问题才是主因。

  菜品单一、可选择性少,产品同质化严重

  日式快餐连锁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原因之一是它们大多聚焦单一品类,通过标准化实现快速出餐、连锁复制。

  例如吉野家,聚焦牛肉饭一百多年;味千拉面,一碗拉面打下的天下;食其家,菜单SKU少,且仅是米饭+牛肉片(少数猪肉和鸡肉)+几种酱料的组合。近些年来,虽然它们在菜单上增增补补,但在消费者认知中,始终没有脱离单品的印象。

  “所谓牛丼饭,原来就是一碗米饭盖上一层牛肉,什么配菜都没有,加个青菜还要另外收钱,以后不会再来了!”一位读者告诉红餐网,日式快餐单吃一样菜很容易腻,还是中餐有肉有菜搭配的好。

  这种单品策略,口味稳定、制作标准化,便于后台操作。但是难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口味。更要命的是,这些日式快餐品牌,往往在品类上重叠,产品差异不大,同质化严重。就像吉野家和食其家,都是做牛肉饭的,菜单结构大同小异,口味也差不多。

  价格高于快餐定位,性价比不明显

  日料在中国一开始是以中高端形象出现的,虽然近年来日料越来越平民化,但价格相对偏高。日式快餐尽管定位“快捷实惠”,但依然价格偏高。

  以吉野家为例,一份套餐价格在30-50元人民币,招牌小碗牛肉饭价格为23元,在日本不含消费税价格为332元(约合人民币22元)。价格虽然相近,但是日本人均收入是国内的3倍。依据购买力而言,其实并不便宜。

  还有味千拉面,进去国内之后其客单价一直蹭蹭往上涨,一份大盛菌菇蔬菜拉面36元,最贵的味千一本猪软骨拉面49元一份,消费者直呼“都快吃不起面了!”

  牛肉饭、拉面......这些日本的平民美食,曾因物以稀为贵在中国变成小资快餐。但如今中国餐饮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日式快餐品牌还固守昔日的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处境尴尬。

  品牌老化,逐渐远离年轻消费者

  专门研究日本上市公司的分析员小岛一郎,曾向日本媒体表示:吉野家曾经是业界冠军企业,但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品牌老化、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远......经营者没有了当年的灵活变通。

  吉野家并不是没有改变。这些年来,吉野家改善了菜单,增加了猪肉饭、鸡肉饭以及季节性产品,甚至推出新款日式小火锅;在推出了会员系统,上线外卖“吉食送”的同时,还进行了门店形象的升级......一系列动作证明,这个百年老品牌没有放弃自新,只是相比国内日新月异的餐饮市场,不免亦步亦趋、谨小慎微。

  “餐饮业竞争加剧,高开店率、高淘汰率成为行业新常态……同时这个行业迎来了多元化时代,出现快时尚化、健康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味千曾如此总结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市场挑战。

  一位长期负责餐饮招商的购物中心管理人员表示,以前商城入驻的商户,以连锁品牌为主,但2014年以后,年轻潮流品味的餐饮品牌受到购物中心青睐,而传统的连锁快餐品牌明显落伍了。

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味千拉面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