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故事:
企业做不好就是不舍得给员工钱?
国内一直讲,ALDI之所以特别好,消费者特别欢迎,是因为员工特别好,服务特别棒。
为什么员工特别热爱ALDI呢?因为ALDI薪酬特别高吗?
ALDI店长告诉我们,他只有6万欧元,但是一个乐购店长值10万欧元,ALDI员工的普遍薪水低于乐购员工。
但如果你问乐购店长,“给你10万欧元满不满意?”他会告诉你,“不满意,老子名牌大学毕业,混到今天的店长,每天管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这么多报表,很麻烦的”。再问ALDI店长“6万欧元满不满意?”“满意啊,我半年前在门前扫马路,为什么不满意呢?”
ALDI有一条原则,员工不需要任何教育,只要会拖板车,会把货堆在现场就行。如果三个月后你会收钱,再试三个月你不收错,就可以干店长了,所以成为ALDI的店长非常简单。
因此,工资高低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值,更是一种感受。中国有一家企业叫胖东来,中层干部的工资也不比我们高,甚至薪酬比例来讲,我们还高一点。
为什么他们的员工特别感动呢?因为给保洁的工资特别高,ALDI做的恰是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让管理简单到愚蠢的地步”,不是说让愚蠢的员工干这个事情,起码让受很少教育,掌握了最基本知识的员工都可以做事。
国内零售很自豪于自己有培训机构、培训体系,甚至生鲜传奇有600多个大学生,我从来不觉得这是正确的做法,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比如图上这个货架看着很简单,我仔细研究过以后,才发现它是颠覆式的,从高到低,俯视看、平视看、仰视看,标签的位置是不同的。
这说明商品摆上之前,货架重新设计过。这几年我们不断做这种研究,目的就是让员工不需要学陈列技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凡是需要培训的,尽量不要让他做。
这是我们最新的豆制品陈列图,200多款豆制品,过去缺货检查很麻烦,经常找不到,现在我们在上面标了小数字,将来上货很简单,就按照序列号,检查起来也很方便,甚至不用认识汉字。
我们正在不断迭代自有品牌。为什么做自有品牌?仅仅是因为卖得更便宜吗?
在折扣店里,自有品牌承担的意义和技术含量远超出大家对传统自有品牌的理解。我们认为,折扣店门店的陈列、商品、道具、销售是需要统一设计的,而且是一个人设计的,这样才能做到连贯。
第三个故事:
员工会发明废话来聊电话
ALDI以“极度节约成本,怕管理复杂”闻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已经开始流行的时候,有人建议门店应该装电话,创始人两兄弟不给装,甚至连POS机都不装。
有一次,一个门店失火,店员跑到隔壁店打电话,让消防员灭火。
大家都觉得,你终于要装电话了,要不然下次失火的话都没法及时报警。但哥俩还是不装,他们认为,失火是很偶然的事情,不能为偶然准备电话。
更重要的是,如果每个店安装电话,员工会发明废话来聊电话,所以不安电话,这是折扣店精神。
ALDI是因为没有钱,才没有把店装修得华丽一些吗?是穷到装不起电话吗?
绝对不是,ALDI比沃尔玛的现金储备流还多,但ALDI认为没有价值。
做生鲜传奇之前,我是做超市的,特别喜欢把超市做得花里胡哨,中国零售业每一年各种创新大奖都是我们拿的,有一次拿了大满贯,我坐在那里禁不住哈哈大笑。
带我去日本的教授问我笑什么,“你做的事情毫无意义:这种过度装修,过度营销,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下行,有价值吗?你创造了模式吗?你今天所做的东西真的是顺应了趋势吗?”
我当时很受震动,后来跟他多次请教。
很多公司所谓的零售创新仅仅满足于过度装修、过度营销、过度陈列和过度服务,我们认为很多送货到家不过是过度服务。
我提供的服务,消费者有没有为它买单?如果不能买单,那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纯粹靠自己亏钱。当然在中国,很多事情变得很神奇,但是归根结底应该在合理的逻辑范围之内。
创新就是自己要有不断变化的能力
折扣店的核心不是更便宜,而是更有效率,效率靠控制成本来变现。
都说生鲜是一个低毛利的行业,甚至有人觉得做生鲜就是亏本的,是为了引流。
我和一些资本聊天,他们说你人很好,但是你这个赛道毛利率太低了,我们喜欢投暴利的行业。我真想跟他们讲,这个世界我看除了芯片,就生鲜是暴利行业了。
生鲜平均加价率在40多个点,但是为什么大多数超市只有十几个点呢?其实是因为我们落后的思维和落后的管控。
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个事情,国外很多商品绝对价格比我们卖得低。你看欧洲,很少看到超过一个欧元的产品,欧洲人也拿三四千欧元,中国人也拿三四千块钱人民币,但是我们很少有低于两块钱到三块钱的菜,大部分六七块钱。
按绝对值算,同样收入水平下,我们不赚钱,欧洲超市更好,为什么?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多新零售发明了很多算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生鲜最大的问题是层层损耗。
辣椒、西红柿是纸箱、筐篮装的,有20%的货损,一次性纸箱反复的拆装、处理以及人工投入,这里面最少损失10%。
生鲜传奇从去年开始,售价在进一步下降,但利润却在提高。今天很多企业说做基地采购,我说你去仓库看一下就知道了,如果基地采购用的还是一次性筐篮,做了和没做一样。
生鲜传奇已经实现了80%基地直采,60%使用我们可以反复使用的筐,这给我们带来7%的包材节约,2%的商品损耗,而且最少节约1到2个点的装运。
我们正在想办法打通最后一关,我们的筐从基地到物流、门店,正在实现最后用筐直接上货,我们有一家店已经实现了这个技术,预计人工费用将节约三分之一。
另外一个生鲜问题在于巨大的损耗,核心问题是我们的生鲜商品预处理不够。
依我看,今天所有超市的管理水平都没有超过菜场老太太。老太太的准确率是最高的,她天天卖这几个单品,而我们系统在PC端,不是大学生都无法操作。
于是,我在上海组建了一个软件团队,做了一款软件叫哪吒系统,要菜,自动订单,查询,每一个负责的员工只要会加减法,认识图片,会购物就行。这种直觉+算法的混沌做法胜过精准算法,可以把损耗降下来。
哪吒系统上线以后,软件负责人跟我讲,验单员和售单员这类岗位完全可以自动化,所有的环节去管理,大量节约人力。
我自己在挑战一个任务,一个小店六十平方,一天完成六七千营业额,一个人完成,不靠任何人帮助。
所以,不要把目标变成了目的。折扣店的效率才是目的,低价只是目标。假如零售做到今天,还在比谁烧得钱多,比员工、合伙人能不能被感动,这个层次太低了。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王卫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折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