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咖啡品牌?

  这次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市场环境的突变。连咖啡在2017年底的全面盈利,一定程度上已经验证了咖啡连锁+外卖的模式可行性,甚至团队已经做好了进一步规模扩张的系统规划。

  但2018年,瑞幸以“野蛮人”的姿态闯进了咖啡连锁行业,在疯狂烧钱的模式下,整个市场都被迫陷入了不健康的快节奏中,连咖啡也不得不被裹挟。

  “原有的打法已经被摧毁,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基于这样的判断,连咖啡紧急掉头,从2019年开始,就酝酿出了先前的关店计划,主动谋求转型和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是技术带来的产品突破。比如冷萃/冻干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让原本几乎没有机会的速溶咖啡领域产生了新的可能。

  从1989 年雀巢在中国推出速溶咖啡,到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咖啡这个品类在中国一直是沿着两条路径在分化:一边是以速溶咖啡为代表的便捷性,一边是以现磨咖啡为代表的高品质。

  沿着这两个方向延展,还演化出了即饮咖啡、胶囊咖啡等产品形态。但今天的主流趋势是这两个方向的融合,于是在高品质的现磨咖啡中,则出现了兼具便捷性的外卖咖啡。

  而随着食品技术的成熟应用,让今天的创业者也有机会在便捷性的速溶领域,做出兼具高品质的咖啡。

  当这两个品类在分化树的顶点相遇,我们进一步分析:

  在规模方面,速溶占据了整个市场的60%~70% ,远大于现磨咖啡的市场;在品质和便捷性上,速溶只需要一两分钟,且今天已经可以做到不输现磨的品质。

  但连锁+外卖配送受限于门店规模的天花板,畸形的成本模型也导致鲜少有玩家能真正做到规模化盈利。

  所以,连锁外卖模式也许不再是中国咖啡的最优解,而这也是今年资本频频下注速溶咖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转型零售化,并将主阵地转移到电商渠道之后,连咖啡关闭400多家门店损失的只有枷锁,换来的却是更广阔的天地。

  如何成为真正代表中国咖啡的品牌?

  门店的关闭并不意味着线下咖啡故事的结束。

  早在2019年9月,连咖啡就与中石化易捷达成合作,联手推出了“易捷咖啡”。要知道,中石化易捷门店数超过2.7万家,居全国便利店之首,是全家、罗森、7-11在中国门店数的十倍以上。

  这样强有力的线下合作伙伴,也并没有动摇连咖啡转型的决心,但在新的模型中,门店租金、人工等成本被进一步优化,让线下咖啡故事得以延续。

  正如连咖啡在宣布回归的推文中所说,“‘易捷咖啡’是我们的另一个作品,中国的加油站咖啡,将会是另一个全新的精彩故事。”

  不过连咖啡这一次硬重启,更大的底气还是来自对未来的信心:

  第一,在口味上,长期缺乏真正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中国咖啡故事虽然一波三折,但超千亿的市场规模和20%的年增长率却诚不我欺。为什么这么大空间,却一直没有本土咖啡品牌能形成气候?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产品力,口味不够好成为行业通病。很多品牌执着于欧美口味的正统,但事实证明,那些尝试教消费者做事的品牌,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教做人。

  连咖啡从品牌咖啡外送起步,靠的就是用户洞察。而在本次重启后,连咖啡区别于传统和经典咖啡逻辑,大胆做新咖啡创新的信念也将被延续。

  比如9月上线的升级版“防弹咖啡”,降卡、增加膳食纤维、减少油脂比例、强调柔和低酸度等等,都是在做了大量的用户沟通之后,做出的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优化。

  由此也可以看出,连咖啡在进入快消饮料市场之后,看似强敌环伺,但过去6年在品牌、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底蕴却不是新品牌能比的。

  第二,在心智上,也还没有一个能真正代表中国咖啡的品牌。

  经历几波迭代之后,我们发现在中国咖啡市场这个大长坡上,最需要的是耐力和韧性,而不是百米冲刺的速度。

  而百折不挠的连咖啡在硬重启后,与易捷咖啡所组成的新连咖啡基本面,无论在实力还是精神层面,似乎都更符合中国市场对于本土咖啡品牌的期待。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曹瑞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品牌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