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海底捞目前的发展非常顺利,2020年市场形势这么恶劣,品牌上半年亏损这么多,都没有影响它扩张的脚步。
但其实,海底捞的“努力”也是有苦衷的。
此前,红餐网就曾分析过,海底捞正面临2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其上半年巨亏的财报也印证了一二。也就是这两个问题,逼得海底捞不得不“拼命”开店、创品牌、收品牌。
第一个问题是,海底捞火锅业务的增长已经面临肉眼可见的天花板,翻台率下降、单店营收下滑、净利率减少,急需开拓另一条能媲美火锅的赛道保持增长,也就是“第二增长曲线”。
一直以来,海底捞的超高翻台率都是同行望尘莫及的优势,可近两年,它的翻台率却出现连续下滑。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为4.8次,为近三年来最低。排除2019年新开门店的影响后,整体翻台率从2018年的5.2次/天下降到4.9次/天,一二线城市门店翻台率分别从5.1次/天和5.3次/天下降至4.7次/天和4.9次/天。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平均翻台率又从2019年同期的4.8次╱天减少到3.3次╱天,当然,其中有疫情的因素,但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门店增长出现疲软、翻台率整体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翻台率下滑,除了和短期内海底捞大量开店有关外,也和火锅赛道日益激烈的竞争有关。
综合火锅赛道上的在门店数量、客单价、市场集中度三方面来看,海底捞的单个门店增长空间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在难以持续涨价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回落。如果未来的增长还要依赖开店,那只有挤掉其他一批火锅店才能实现了。
目前来看,很难,很多连锁火锅品牌都拥有自己的受众,短期内并不会被海底捞取代。做不到挤走他人,海底捞就只能跳出火锅界,找第二条增长曲线,多渠道、多品类布局就是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
第二个问题是,要想成为真正的行业巨头,海底捞的想象力还远远不够,只有尝试多向拓展价值链,从单品牌火锅企业进化为综合性的餐饮管理服务公司,才能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世界,而这,也要求海底捞必须不断丰富自己。
近两年,海底捞纵横交错,马不停蹄地朝着综合型餐饮企业迈进,或许某种程度上也有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
据了解,纵向上,海底捞先后自建了底料供应、原材料采购、仓储物流、公司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广告营销设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较深的产业链壁垒。
而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业态布局,则是其横向拓展的战略,具体的举措则可一一对应上文提到的自创“十八汆”“捞面有派而”“饭饭林”等新品牌以及收购“汉舍中国菜”等品牌。
总的来看,在逐渐逼近的危机下,海底捞也不容易。
结语
事实上,近几年,除了海底捞外,很多知名餐饮品牌也在尝试走多品牌战略。
目前来看,海底捞的“实验”基本都集中在快餐领域,属于相对比较接地气的,“十八汆”“捞面有派儿”等几个新品牌在市场上的反响也都还不错。未来,这些品牌能不能成长为又一批有影响力的餐企,我们拭目以待。(来源:红餐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