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还有一个优势是信息互通,比如说大家都是一个联盟的,大家都是创始人,偶尔会聚在一起喝喝小酒之类的,大家酒足饭饱后就开始讨论一些经营问题。
A品牌说,自己做直营,一年才赚这点儿钱。
B品牌说,我有个大哥,去年放加盟赚了数千万……
这时候大家问,怎么做到的呢?B品牌说,简单,你去某某路就行了。
大家问,谁谁谁在某某路的店不是每个月都亏几十万吗?
B品牌说,是啊,每个月花几十万养店,但一年玩得好可以赚几千万的加盟费,用几十万换几千万,你做不做呢?
B品牌又说,我也打算进某某路了,刚好还另有一个空位,租金虽然贵,但我们中谁谁谁都在那里,你们跟不跟我走?
?成都餐饮业快招式加盟成常态,为什么粗放式加盟停不下来?
前文说了一个观点,“市场下各大品牌/门店之间经营逻辑差异的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的重点”。
打个比喻,对于一家餐饮门店来说,一般它最直接的获利方式就是通过向顾客提供餐食来收费,它需要做到好吃、服务不错。在餐饮门店尽量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收入,这是餐饮业的基本逻辑。
一家店生意不错,可以复制出去、开N家门店,这样,一个品牌的整体收入就是N倍,有三个方法:一是直营,二是放加盟,三是直营与加盟兼存。
如都是鸭脖品牌,周黑鸭之前只做直营,而绝味大力放加盟,这就是经营逻辑的差异。在成都虽然大多都是走加盟路线,但以加盟为主的品牌也不少,如何师烧烤、成都印象、大吃八方集团等。
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纯直营形式的品牌发展一定慢于大力发展加盟形式的品牌,如几乎同期起来的周黑鸭与绝味,两者的差异化经营导致各自市场占有率之间差了几千家门店。
同时,如果只做直营,随着门店数越多,不可控的因素也会发生,如一两家门店不赚钱也可能导致整个品牌的营收下滑,但放开加盟就没有这样的风险,一是加盟商自负盈亏,同时总部还可以向加盟商收取供应链费用、品牌使用费、品牌管理费等。
所谓品牌与品牌之间经营逻辑的差异指的是:A店只做直营,它的逻辑是更好吃、服务更好,重点是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收入;B店做直营是为了放开加盟,它要做的就是不难吃、服务不差,同时增加投入以换取满座的“现象”。
这时候,潜在加盟商问A店,A店说不放加盟,这时这个人就被B店拿下了。
此时摆在A店面前的难题是:这波市场红利和市场需求自己为什么不赚?反正自己也是用心在做品牌,自己也是不骗人,自己的价值感也比B店更正,在有需求、有能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放开加盟?
场景一是潜在加盟商找了“不务正业”的B店加盟最终导致闭店,场景二是潜在加盟商找了用心经营的A店加盟,最终可能会赚钱。对比之下,场景二是不是在救人于水火呢?
正是市场的红利与繁华还有潜在加盟商的浮躁,这些要素综合之下造成了成都餐饮市场的某些乱象。一是圈内、联盟内很多人都这样做,二是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三是品类创新好像也走到了头,新品牌无望、新机会遥遥无期,这波韭菜不割岂不可惜?
?你真的以为在成都这种加盟的盛况下,加盟商与总部们躺着都能赚钱吗?
大点儿地说,某一火锅品牌在某某路总店月亏百万,但靠加盟年收上亿……
小点儿地说,某一快餐品牌单店走下坡路、合伙团队分道扬镳后,该品牌走了加盟的路子,瞬间铺了数百家店,创始人一年时间还清贷款还买房买车……
正是这些实际发生的案例在先,才成为无数品牌方做加盟的动力与憧憬,春熙路的繁华还历历在目,多数品牌方刚落地就抓SOP,做标准化,接供应链,目的也是为了赚取加盟费,而这些餐饮人的需求也很明显,就是打造一个短命品牌,赚快钱然后换一个牌子,再重新放开加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一线品牌上个月放开50家门店,下个月就倒闭100家门店,这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而倒闭的加盟商来找总部,总部告诉他,我在某某路的门店还顾客盈门,你看是谁的问题呢?
另一方面,大力放加盟的需求也滋生了很多头部供应链品牌,包括养活了很多咨询公司和营销平台等,他们的目的基本一样,就是帮品牌方造热度、不断推出子品牌,然后持续靠加盟店盈利。
这些品牌方即使开着门店,却不再是以经营餐饮为主,而是成了各大品牌孵化公司,他们要运转下去,就得持续在各大平台巨额投广告,得和“黄牛们”合作,然后持续花钱打造新品牌,而一旦生意不好,他们考虑的不是门店或者产品做的不好,他们考虑的是要不要持续加大广告的投入?他们害怕的不是被顾客抛弃,而是害怕没有加盟商进来。
问题是:如果这些品牌持续投入的广告费等换不回更多的加盟商,或者孵化的新品牌没有活力,后期的投入就会吞掉之前的利润。
很多餐饮人也明白,只有等这些浑水摸鱼的集团和联盟们被人看清了或者口碑到头了,又或者说全国餐饮人不再那么一窝蜂来成都考察了,成都餐饮的水才可能回归清澈。
筷玩思维认为,放开加盟没什么不对,和快招公司合作、和各大营销平台合作也没什么问题,只有品牌方是用心对加盟商、用心对顾客、用心抓口碑,好的品牌加上好的加盟方式,再加上良好的连锁管理能力,这样,品牌的发展才会形成良性闭环。
关于餐饮品牌的运营,其方式和逻辑可以各异,但不能变的永远是品牌方要从门店赚钱,门店要从顾客身上拿利润,除此以外,不从顾客身上赚钱,不注重品牌口碑的,永远是妖魔邪道。
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案例,让每个城市都各有各的性格,有人总结了国内各大特点明显的城市餐饮格局,比如说,北京餐饮是梦想驱动型,创业者擅长讲故事、讲情怀;长三角餐饮是体验驱动型,餐企喜好拼场景设计、拼性价比;西南餐饮走加盟路线、集团式发展;深圳餐饮是公司化驱动型,盛产坪效传奇、品类传奇……
但如果说要将成都打上加盟为王的城市标签,这也是不客观的,在成都当下的餐饮业,无论新老餐饮人,总有一些不屑走加盟的品牌,这些品牌就散落在某某路以外,他们不屑竞争,也无法竞争,但他们可能更用心在做产品。
成都大多数人有这样的观点,“那些老板很凶、但生意很好的门店才是真的味道好又值得一去的”。
这些品牌可能都不放加盟,也不做连锁,大多就一两家门店,基本也是“家族式企业”,甚至连服务和卫生都不怎么样,但他们一直在用心做餐饮。
还有一些品牌虽然也在放加盟,但它们更注重加盟商的存活率,品牌方也在持续观望市场以“打磨内功”,继而持续升级原有品牌让加盟店和品牌主体更有活力……或许,这些不随大流的群体才是成都餐饮乱象背后真正的晨曦。
?结语
我们再回到重庆和成都的火锅差异,重庆更注重老油,重庆市场更爱老油的江湖气,而成都在当下基本以一次性油更多,其中的考虑,其实也脱不开大多品牌方为了放全国加盟。
经济学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意思是前期在某个方面的投入会影响后期的决定。
比如说,某一品牌在市场前行的时候为了赚钱,从赚顾客的钱转到赚加盟商的钱,这个转变并不难,只需要在转变时持续往营销、广告、品牌包装等方面加大投入就行了。
因为要赚钱的对象变了,这时候,该品牌的重心就从感知顾客转到感知加盟商上去了,在这个转变之后,品牌方就不怎么关注顾客了,因为只需要加大营销等投入,顾客就蜂拥而来。
直到加盟商“进来得”并不理想,顾客对品牌的口碑也下降了,这时品牌方是难以再从顾客身上赚钱的,因为一旦不赚加盟商的钱,之前巨量的营销支出就白费了,而救活原有的品牌也需要花费更大的投入,两者的经营逻辑也不同。在沉没成本之下,多数品牌方这样的转型都会以总部歇业告终。这就是一些品牌方做加盟的窘境。
再说一个词儿,它叫“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行业的问题,进入壁垒低意味着红海,也意味着同质化,更意味着业内大多数人难以从顾客身上赚钱,从顾客处赚不到钱,商家就会将目光放到加盟商身上……这也是某些品牌方做加盟的窘境。
在进入壁垒之外,还有一个词,它叫“退出壁垒”,所谓的退出壁垒,也包含了沉没成本。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还有沉没成本的考虑,也就意味着品牌方在创始之初就得考虑好后续的路该怎么走,所有的创业基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除非创业者前期积累了大量的优势,此时可能每个脚印走的会轻松些。
快速放开加盟、收割韭菜红利,或许是赚快钱的路子,这无关道德也无关法律,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但繁华之后,一定是鸡毛遍地,所有快步冲刺的风险都会有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就是代价,不同的是不同人能承受的代价不一样罢了,但如人饮水,一定是冷暖自知。
无论在哪儿创业,在成都还是重庆,又或者说在深圳……无论哪里,只要是餐饮创业,总得回归到行业的本质,唯有合理且可持续地从顾客处赚到钱,让品牌方和加盟商共同活下去,这才是健康且可续的商业逻辑。
来源:筷玩思维 陈叙杰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