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客的危机是全球性的。
2012年,基金公司Rutland Partners拿下了330家英国必胜客门店的特许经营权,当时必胜客营收基本都处于负增长状态,而这家公司主要投资餐饮、服装和家电等消费领域,以挽救各种走下坡路的公司出名。
但却没有改变必胜客的“命运”,必胜客的业绩依旧一片惨状,最终在2017年将特许经营权转卖。
其实,必胜客在美国早无存在感,无论是市区还是周边城市,基本都看不到必胜客的身影,与其说抵不住竞争对手棒约翰和达美乐的压力,倒不如是必胜客早已跟不上时代。
在棒约翰主打高品质食材,抢占的是高端市场,而达美乐以性价比为特点,还大力发展线上订餐,必胜客则步履维艰。
时至今日,必胜客已经丧失自己的行业地位,疫情也只是导火索,加快了必胜客的灭亡时间。
再反观国内,在第一季度中,必胜客还在中国开了2家门店,为何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境遇不同呢?原因是,美国的门店比国内的利润低。甚至还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必胜客肯定不会倒闭,料少、价格高,还有很多消费者去吃,怎能倒闭?
但在中国市场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必胜客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了。
在疫情之前,必胜客的堂食业务已经有所下滑。在破产申请文件中,NPC国际指出必胜客品牌“菜单创新下降,缺乏清晰的长远策略,品牌辨识度随之进一步下降”。
新冠疫情给全球的餐饮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不少餐厅被迫永久停业,申请破产,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的倒闭。
许多公司会利用破产程序来摆脱债务,关闭不盈利的业务,从而更专注于盈利策略。
与此同时,与百货业、零售商“自救”方式一致,为了尽快度过疫情危机,很多餐饮企业转战线上外卖业务,以此来应对危机,希望能够抵御行业寒冬。
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都在疫情期间发力外卖渠道,售卖多样化的外卖套餐及菜品原材料。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此前表示,积极开展线上外卖,使疫情期间的外卖比重达到了餐饮收入的60%以上,大大高于疫情前10%-15%的比例。
而必胜客在4月和5月之间是少有的销售增长的餐饮企业之一,这就是归功于较高的网络及外卖销售。
近两年,必胜客都在积极扭转消费者“店内就餐”的习惯,并寻求吸引人们对其送货和外卖服务的更多关注。
而疫情也推动了这一变化,数据显示,必胜客在5月份实现了过去8年来外卖和自取的平均最高周销售额。
从某种角度来说,疫情确实刺激了美国的外卖业务。
还有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美国外卖市场的总规模同比去年翻了一倍,预计年底将超过265亿美元;外卖用户数也将突破1亿大关,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外卖市场。
此前,百胜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吉布斯曾公开表示,必胜客的外卖业务一直是“高利润业务”,同时称,自疫情暴发以来,线上销售一直是提高营业额的重要因素,今年第二季度,必胜客的外卖业务带来了21%的同店销售额增长。
尽管如此,仍有分析指出,必胜客因线上和外卖销量大增,但这仍无法挽回必胜客近年来在美国的销量颓势。
8月27日,据自媒体IPO早知道援引消息,百胜中国最快于今明两天通过港交所的聆讯,并预计数天内正式在港交所官网披露通过聆讯后的招股说明书。一旦顺利通过聆讯,下周即开始招股,9月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百胜选择在此番挂牌,似乎意味深长。
疫情让很多全球的餐企苦于成本、租金、员工工资等营运压力,无奈之下唯有选择战略收缩,甚至是关店止损,申请破产来断尾求生,希望短暂性过渡后,能激发更多的力量。
正如快餐业巨头麦当劳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肯普钦斯基在一份声明中所述,对于餐饮业来说,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
来源:灵兽 作者: 十里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