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沙县有超过6万名沙县小吃的从业者,而这座身处闽中山区的小城,本身人口也不过23万。
沙县人汤声涌在上海浦东新区有一家90多平米的沙县小吃店。
‘做这行也不怎么赚钱,但还能做什么呢。’汤声涌无奈地说,他也想不出来。对他来说,经营一家沙县小吃店,是无需过多思考的选择。
今年刚满24岁的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沙县小吃了。
大约14岁时,因为读书不好,汤声涌从沙县来到上海,在父母的小吃店里帮忙。还没读完初中就出来打拼,在经营小吃店的沙县人看来,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沙县小吃的菜单
他的姐姐,因为‘读书好’,顺利考入了沙县法院工作,经营小吃店的事情,自然落到了汤声涌的身上。
‘什么都干,收银、端盘子、洗碗、煮面’,汤声涌回忆起刚来上海的那阵儿,他跟着父母一起,辗转闵行区开过两家店,第一家开了四年,第二家开了两年。后来生意渐呈颓势,五年前,他们搬到浦东新区寻找新的机会。
‘现在开遍大街小巷的沙县小吃,就是我们父亲这一辈人开的,他们身上,有一种开沙县小吃的命运。’
‘命运’同样厚厚地笼在沙县的孩子身上。
上一代沙县人,在小时候,父母会说:如果你们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田。
如今,沙县父母更多是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去开沙县小吃。
这句话似乎折射出沙县人的命运。
在沙县,开小吃店就像是一种本能。
‘很多⼈都念不完初中的,像我就没念完。’
沙县人阿亮(化名)想:‘不读书没啥⼤不了啊,开沙县挣的钱也挺多!可能⽐刚毕业的⼤学⽣挣得还多。’
怎么着,也比在流水线上累死累活好吧?这样的想法在同辈间被屡次验证。
张宁(化名)掰着指头数了数:‘初中班上有50多人,毕业的时候,有30多个直接出去开了小吃店。十几个上了高中、职校、卫校,好几个没上完也辍学去开了店。为数不多念完高中的几个,现在也都在开店……’
最后,整个班像他这样的本科生,只有两三个。
‘有时候想想,赚钱也好,买房子也好,都是为了小孩。开小吃店确实能挣到钱,但让我选,我一定不要我的小孩再开小吃店了。’
但对绝大多数的沙县人来说,他们已经离不开小吃店了。
‘没办法啦。我们那边的人不读书就出来做小吃。别的也不会做’,汤声涌边笑边说,‘毕竟人总要吃饭的嘛,这也是我们沙县人唯一的机会。’
资料来源:
[1]刘金松.(2008).沙县小吃办十年推手.决策(1),35-36.
[2]黄海棠.(2009).沙县小吃文化营销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8(3),59-60.
[3]黄彩云.(2010).论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策略.内江科技,31(7),4-4.
[4]吴勇毅.(2012).“沙县小吃”何以做成大产业.广告主:市场观察(2),56-57.
[5]汪威毅,&林贺佳.(2000).用好无形资产发展县域经济──“沙县小吃”现象透析.开放潮(12),33-34.
来源:冯仑风马牛 文:风马牛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沙县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