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推出了肉丁炸酱,专门为老北京炸酱面而研发,售价45元/瓶(200克/瓶);
眉州东坡不仅推出了福辣三丁酱、下饭酱、牛肉酱等多款即食酱,还推出了水煮牛肉、麻婆豆腐、麻辣烫底料、麻辣香锅等家庭调料包,以及旗下火锅品牌王家渡系列的火锅底料等;
还有林依轮的餐饮品牌饭爷推出的“饭爷”辣酱,曾创下2小时销售30000+瓶的疯狂记录,现在产品线还在不断丰富,除了新增了香锅酱、素面酱、松露油杏鲍菇酱等多种酱料,现还有火锅底料、酱油醋、家常菜调料包……俨然在酱料的路上越做越宽。
7、休闲食品:锅盔、臭豆腐零食化
也有些品牌,另辟蹊径,看准休闲零食品类。
如阿甘锅盔推出梅干菜、辣牛肉、海苔等多种口味的薄脆小锅盔,开袋即食,电商商城显示3盒售价36.9元(每盒6片)
霸蛮也推出了休闲零售类产品——爆辣臭豆腐,一份14.9元(一份6-8小袋)。
02
抢占家庭厨房新蓝海大战拉响,谁能独占鳌头?
知名餐企纷纷瞄准家庭厨房,他们有的经过长时间打磨,模式已经相对成熟,有的尚在摸索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抢占家庭厨房”已成大势所趋,在这场大战中,对餐饮人来说又有哪些市场机遇?
1、给顾客“减负”,方便是吸引顾客的前提
相比“到店”需要提供给顾客环境、菜品、服务等多个项目,“到家”呈现在顾客面前的只有产品,而产品口味、口感等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后的体验,那能决定消费是否购买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是基于方便。
不论是即食性的包子、手撕鸡等主食、熟食、休闲类产品,还是加热就能吃的砂锅丸子等复热型特色菜,亦或者翻炒三五分钟就能吃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方便家常菜……
餐饮企业在抢占家庭厨房时,都在“方便”上下足了功夫,给顾客“减负”,免去前期食材清洗、切配、初加工等工艺,让顾客带回家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吃。
2、主食、熟食等刚需产品更具竞争力
想要做家庭厨房,选品非常重要。相比“偶尔性”的“到店”消费,“到家”绝对是高频消费,因此选品也必须是家庭刚需类型。
而主食和熟食能成为很多餐企的共同选择,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刚需品类,客群大、消费频次高。
因为刚需高频,甚至还有餐企将主食作为“引流”产品进行销售,比如紫光园的烧饼就是如此,据老板介绍,“烧饼我们卖2元一个,核算下来几乎不赚钱!但是这个产品必须有,因为大家都太爱吃了,要留下来引流!”
但并不是说不能做少数人的生意,但一旦如果选择了“小贵”、“特色”定位,瞄准了小众市场,就不要选择大众超市去推广,否则可能会“叫好不叫座”。
比如售价几百的牛大骨、近百元一份的砂锅丸子,放在社区超市销售就很难有竞争力。
3、卖“品牌基因+”的产品,不照搬餐厅菜品
抢占家庭厨房,餐饮企业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呢?
西贝推出了牛大骨、羊蝎子、莜面等产品,作为西北菜的代表餐企,这些产品凸显了地域特色;
紫光园则选择了熟食和清真小吃作为主打,作为一家清真老字号品牌,紫光园在顾客心中代表着“干净、真材实料”,所选的几个品类也非常符其品牌调性,还把在顾客心中认知度很高的手撕鸡作为招牌;
还有卖砂锅菜的砂锅居、卖宫保鸡丁馅包子的眉州东坡……
这些餐饮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做背书,推出基因相符的产品,最终与其他食品企业、个体户形成差异化,形成独特优势。
但是,做与品牌基因相近的产品,并不代表“照搬”餐厅菜品,最终还是要看产品是否能走到你定位的顾客的餐桌上。
4、谁能还原“家庭的味道”,谁能走得更远
去餐厅就餐,顾客会因为新鲜猎奇或聚餐需求等不同因素,而尝试不同风格的餐厅,但出现在家庭餐桌上的菜品,肯定是与顾客从小的饮食文化有关。如东北人爱吃酸菜炖鹅,江西人喜欢炒血鸭,这是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造成的独特性。
所以,从“到店”到“到家”,本质不是看谁的产品更好吃、更便宜,而是取决于家庭餐桌饮食文化。
比如相比羊肉、鹅肉等这些食材地域偏好差别较大,而牛肉、鸡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则“通吃”,推出手撕鸡、卤牛肉这样的产品相对更具普适性;
而相较于酸菜白肉、焦熘鱼片等菜品,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则更常被顾客点……
归根到底,最终谁的产品能匹配的餐桌饮食文化更广,谁就能走得越远。
小结:
后疫情时代,很多餐饮品牌恢复到一定程度后,都出现了停滞,即便有堂食、外卖两条腿走路,也很难恢复到100%。
当“业绩增长停滞”成为新常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就会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家庭厨房作为新蓝海,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增量市场。
“抢占家庭厨房”大战已经打响,未来还有很大机会!
来源: 职业餐饮网 辛灿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西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