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式美妆集合店通常选址在核心商圈客流最多的商场一楼。相较于传统美妆店,设计更精美,装修更亮眼;产品主打平价国货彩妆,同时也引入中低档价格的海外品牌,以THE COLORIST调色师为例,其旗舰店内的全球彩妆品牌超过100家。
在产品和品牌的迭代方面,它们跟快时尚的打法相似,通过数字化运营,精准而迅速地更换新品来持续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
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消费者是这些后浪美妆店的目标客群。根据《95后美妆消费报告》显示,这届年轻人使用国货美妆品牌的占比越来越高,并且更加理性,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线下实体店反而是更新颖的渠道。
而从品牌来看,这些美妆集合店中的本土品牌大部分都以线上渠道为主,比如花西子、橘朵等新锐品牌,目前还不具备开设实体店的能力。
在线上最大的“购物中心”天猫,这些品牌和产品会淹没于数以万计的茫茫SKU中;但在经过精选的线下门店,可能会有更多出头的机会。
另一方面,美妆消费非常注重体验感,这些新型美妆店能吸引年轻人的一大原因在于,它们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打造线下体验的新场景。
丰富的商品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而潮流炫酷的空间设计和商品陈列,又让这些门店成为网红打卡地。
THE COLORIST的美妆蛋彩虹墙和指甲油墙就是其店内招牌,是很多慕名而来的消费者的打卡胜地。
在这里,消费不再仅限于购物环节。良好的体验、精美的场景、隐身的BA导购,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抛弃前浪,拥抱后浪。
风口还是虚火
从开店数量和门店刚开业排队的盛况来看,这些崛起的美妆集合店的确成为了现象级的零售新物种。但是,这一业态是真正火爆还是虚假的繁荣,还有待商榷。
从门店的实际情况看,周末的THE COLORIST北京新中关店内客流量并不高,基本与隔壁屈臣氏持平。
有顾客表示,自己在网上被种草后专门来店里逛,但逛完很失望,一是服务不够好,二是价格不划算,尤其是海外品牌。在THE COLORIST北京丰台永旺店,客流情况也是如此。
而在5月30日,WOW COLOU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阳宣布离职,并称此次离职为个人原因,不会对WOW COLOUR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
此后,也有消息传出,WOW COLOUR在疯狂开店的同时也关闭了一些门店。根据此前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料,杨阳离职一方面是和赛曼集团创始人叶国富经营理念不合,另一方面还是由于业绩没有想象中的好。
对于线下实体店来说,无论商业模式多么花哨、营销数据多么可观,能长期开店的真正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盈利能力,而非“赔钱赚吆喝”。
有行业人士透露,如今这些新型美妆集合店被资本看好,相对服装等行业,美妆店的资产模式较轻,投入产出比较高,融资一轮能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以NOISY BEAUTY为例,其不是传统的采销模式,而更像是B2B2C的平台模式,对于资金链的要求也就相对较低。
但无论如何,比起线上渠道,线下开店始终是重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对于没有盈利的企业来说必须要通过规模化开店来摊薄成本,也就有了上述美妆零售新品牌跑马圈地的现状。
这一套路是不是很眼熟?这基本是前两年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以及瑞幸咖啡疯狂抢占市场份额的重演——通过融资大规模开店,但基本没有跑通盈利模式,最终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在消费需求旺盛以及资本的催化下,这一两年就出现了七八个美妆零售新品牌,包括THE COLORIST、WOW COLOUR、NOISY BEAUTY、H.E.A.T喜燃、BOOM!FRESH!、HARMAY话梅、Only Write独写、Magic coloring幻彩师等。仅从品牌名来看,就有不少与“color”有关,从色彩运用到外观设计也都大同小异,即目标客群和品牌定位同质化严重。
如何从激烈的战局中脱颖而出,形成真正的核心壁垒,保持持续吸引顾客的能力,并早日实现规模化盈利,是这些新式美妆集合店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们来说,巨大的美妆消费市场仍客观存在,美妆零售也不是赢家通吃的行业,关键是要真正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变化,来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
来源: 新零售商业评论 何意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屈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