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梳理了京东和阿里外部发布的业务情况,以表格形式对比了双方业务在不同维度的发展情况。
京东与阿里在同城零售市场的业务能力对比
不难看出,提前一年布局的京东无论是在线下城市覆盖度还是在品牌/商品集中度上,都要优于阿里系。据外部数据显示,2020年1-6月,京东超市已经有超过10000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增长100%,7000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增长200%,5000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增长300%,有200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增长超亿元,超20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亿。
这与京东近两年来“all in”全渠道不无关系。京东的全渠道整合,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差异化购物体验的解决方案,也让大量品牌商充分感受到了京东的供应链能力,助力品牌提升效率、实现全渠道销售、更便捷地触达消费者。这才是同城零售“对”的路。
而阿里系,正在复制这条路——虽然从节奏上看,每次都是等京东有了新动作后就立刻跟进,但亦步亦趋的方式,也降低了其试错的成本。
消费体验,全渠道战场的博弈点
如果说,零售的上半场是互联网购物,那么零售的下半场则是在全渠道,而全渠道的第一战,就是同城零售。
那么,美团、阿里系、京东是否能成“三国杀”的局面?就目前来看,这种局面一时还是难以成型:美团着力低线市场生鲜生意,做事更聚焦;阿里系从业务逻辑上模仿京东,行动上比如饿了吗从餐饮向商超类目转向,对标的是美团,淘宝小时达则是对标京东,想要全面出击,但又都是刚刚起步,没有突出业务;京东物竞天择已经布局两年有余,从初期的强调效率,到现在是往区域化、本地化的路径上走。
那么阿里系的饿了吗“送万物”影响到京东了吗?
答案是目前没有,未来很难。
因为这涉及到消费者是否愿为溢价买单的问题。
饿了吗的“送万物”,所涉及的合作商家往往是小超市、便利店,涉及的商品也都是常规标品。对于标品来说,市场价格是相对透明的、固定的,因此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比较高的。
比如,一瓶500ml的可乐在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的价格一般是3元左右,而在小超市、便利店的价格往往会变成5元左右。消费者或许会很少有消费者愿意为了5分钟、10分钟的时效,去多花那几块钱。
再一个问题是品控问题。
同城零售的核心永远不是效率,而是体验。如上文所说,宅经济拉动了“速配”需求,进而扩大了同城零售市场规模,但市场规模的来源还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求是基于体验而来的,体验越佳,续生需求就愈大,体验越差,需求就会减少。
京东APP已经在商品搜索页上线了“同城速配”标签,淘宝也上线了“小时达”标签。但履约时效只是一个起始点,真正让消费者产生核心体验点的,还是商品。对于商品的品控将是决定同城零售这一战成败的胜负手。
京东的B2C自营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零售行业独树一帜的标杆,这种模式下对于价格稳定性、品质的强把控都是严苛的,更能够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正因此,阿里系也在学习并应用这种模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京东的“1小时生活圈”,还是阿里系的“小时达”,还是美团的“优选”,大家都正各尽其能的在这场“同城大战”中大显身手。而京东物竞天择所展现的自营模式和“新基建”优势,确实成了阿里系学习与模仿的方向。可以说,短时间内,同城“三国”局面未立,京东的一枝独秀以及阿里系的加速追赶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来源:金融界网站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同城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