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在卖场的核心区域都摆上自家的产品,为自己代言才是硬道理。在开业之初,Costco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中国市场对于Costco都尚且还在一个了解阶段,建立起Kirkland的心智还需要时间。
Costco如何在其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很重要,这个度意味着悄无声息地对中国消费者种草Kirkland,但又不能强行安利。
如今的Costco,对于自有品牌的铺设有了减弱的趋势,相较于此前在多个销售区域直接铺满好几个货架,现在除了在生鲜区和坚果区有着醒目的标识之外,其他地方,要多加留意才能发现。
尤其是保健品,中国消费者似乎对善存之类的品牌更为熟悉和买账,Kirkland的保健品也让出了C位。
四、接地气的场景布局,驱动低频消费
很多人都记得Costco刚开业时,在入口处铺了一整面墙的网红大熊,售价11999.90元的Burberry风衣被摆在收银处附近。现如今变得更加接地气,在应季的场景联动中去促成成交。
例如夏日户外场景,既包括戏水区,也包括露营区,像是把迪卡侬当下最热门的场景搭进了Costco,并且用高频的生鲜、日用产品,去带动低频的户外产品。
对于当季最受欢迎的游泳场景,Costco的做法不像是普通卖场铺上满满的泳衣,直接搬进了橡皮船和帐篷,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家庭中的小朋友,同时又把这些大件商品做成超便捷包装,像提一箱水果一样便捷,不管是作为礼物还是出游储备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中国卖场很少会把这类常规意义上低频产品放在黄金展位。这其中涉及的原因包括:第一,寸土寸金的场地,低频产品不敢花重金买热门营销位来拉动销售,很难看到回报率;第二,中国的消费习惯中,顺手买走一提抽纸很容易,但顺手买走一个帐篷有点难。
而Costco试图用最吸引眼球的场景驱动,让消费者失去理智。
五、加大中国本土品牌的比重
Costco刚开业时,还带着浓郁的大洋彼岸气息。「电商在线」曾在开业之际走访发现,保险柜、运动相机等并未在中国消费者中普及的产品,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少有人问津。
但经过10个月的经营调整,Costco开始发现中国市场的真正需求,搬走了那些大多数中国家庭并不需要的商品,同时寻找大家喜欢的本土品牌,中国品牌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也在Costco增加了比重。
例如在清洁工具区域,中国品牌科沃斯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超过了同类的进口产品。这个在天猫、京东、苏宁多个渠道拿到销售冠军的品牌,Costco也并未忽视其价值。
适合中国胃的面条类产品被放在人流量最大的转角过道处,杨梅类水果更是准确地洞悉了中国的产地优势和消费偏好。
加大中国本土产品对于Costco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提供更具价格和品质优势的产品,向来是Costco的强项。
结语:
Costco在上海的出现,零售圈对它的态度是存疑的:开在郊外的大超市,到底能多大的吸引力?
国外零售商国内败走的案例历历在目,先有亚马逊败走,再有家乐福被苏宁收购,老对手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多年,也慢慢进入瓶颈,Costco能否取得一席之地。
从目前Costco的日常卖场人气来看,似乎已经摸到了门路。唯一欠缺的或许还是电商基因,其在美国、加拿大的电商路径已经走通,尤其是在疫情之下需求量激增。
在中国的电商发展,Costco更多地还得考虑仓配能力、线上线下会员的打通、自营还是和第三方平台打通?老对手沃尔玛旗下的山姆超市选择和京东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到家服务,而Costco的首次触达中国市场是与天猫合作,未来是否会与阿里经济体类天猫超市、饿了么、盒马合作也未尝没有可能。
按照目前Costco在中国市场的能力,距离自营电商还有很长一段路,仅一个中国仓库就是最大短板,而在中国的生鲜电商、同城零售胶着之际,Costco或许是时候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电商合作伙伴了。
(来源:电商在线 崔恒宇)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Cos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