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数据机构易观发布了《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年度综合分析》(以下简称“分析”),分析显示,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B2C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达到5449.4亿,预测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6.3%。2019年,各大生鲜电商APP中,长期以“买菜”为主打方向的食行生鲜、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的人均月度使用天数排在前三,用户粘性更加符合生鲜高频消费特点。
同时,在目前主流的生鲜电商模式中,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店仓自营平台进入模式调整期,开店策略逐渐分化;叮咚买菜为首的前置仓生鲜电商平台,持续在扩品和选品上进行优化,努力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试图破解盈利难题;以食行生鲜为代表的生鲜到柜平台,深耕区域市场,在成本和体验间寻找盈利平衡点。
政策利好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
生鲜电商促进冷链基础设施完善
受乡村振兴等利好农业政策影响,2019年生鲜电商行业整体产业链得到了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政府层面出台的与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的政策规划超过40项,多维度指导农业和冷链物流健康发展,政策层面促进生鲜行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优化和改善。
同时,在生鲜电商的推动下,我国冷链物流需求量增多,这带动了冷库总量和冷藏车保有量提升,促进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9年,就整个行业生态而言,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复杂,生鲜电商模式仍呈现百花齐放趋势。易观的生态图谱将生鲜电商模式分为“前店+后仓”模式、前置仓模式、到柜模式、社区团购模式等。生鲜电商从中心仓发货的时代,进化到近消费场景的到家业务时代,大浪淘沙后目前市场主流玩家有三类,阿里、美团、京东互联网巨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食行生鲜为代表的初创公司,以及永辉、百果园等连锁商超和社区小店,三类玩家各具优势。
易观分析预测,今年突发的疫情推动了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但未来的市场格局一定不是一家独大,区域性和全国性生鲜电商共存,各种模式并存的情况将会长期存在。
多点、盒马日均活跃人数最高
食行生鲜人均月度使用天数居首位
从厂商角度看,疫情影响下2020年第一季度各厂商的日活人数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盒马、叮咚买菜、多点相较于2019年提升最多。
在头部厂商中,2019年单月使用超过4天的商家有6家,其中长期以“买菜”为主打方向的食行生鲜、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的人均月度使用天数超过6次,用户平均3-5天就会登录一次。
其中,区域生鲜电商食行生鲜2019年日均活跃人数虽较低,但月度使用天数却达9.2天,居于生鲜电商行业首位,用户平均每隔3.2天打开一次食行生鲜APP,用户粘性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人均月度使用天数反映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复购率,虽然相比2018年生鲜电商平台这一数据有所上升,但对聚焦“卖菜”服务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到家生鲜电商而言,如何将新用户留存下来并提高老用户的复购率,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前置仓平台探索盈利之道
生鲜到柜在成本和体验间找平衡
前置仓模式企业围绕“一日三餐”高频需求定位,持续在扩品和选品上进行优化,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夯实优势区域的竞争力。前置仓企业拥有部分成熟的盈利单店模型,未来仍需通过运营不断迭代,提高效率,淘汰长期效益不佳的前置仓。
易观数据显示,2019年前置仓模式平台仍然面临盈利难题。行业普遍共识认为,前置仓在订单数量超过1500单,客单价70元左右时,平台才可能突破亏损平衡点。目前前置仓代表平台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的成熟前置仓订单数量在800单/天,不满一年的新仓订单量和客单价则普遍还要低得多。
易观分析指出,前置仓如要取得突破,未来须在成本控制、精准备货、商品损耗、用户复购等方面下功夫,且为了将供应链优势最大化,在前端还需要有节奏的进行前置仓的布局,因此未来仍然需要资本的支持。
与前置仓追求快速和规模化不同,华东生鲜电商食行生鲜继续深耕区域市场,做密度生意。
食行生鲜运营逻辑包含三个层面,其一,以销订采,通过数据支撑采购决策,次日达服务牺牲了一定的购买时效,但满足了用户的计划性生鲜消费需求。其二,全程冷链的集约式配送方式,降低生鲜损耗,使得食行的生鲜损耗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食行全链条订单履约成本仅约为7元,比前置仓模式的履约成本低了一半多。全程冷链配送保障生鲜品质和安全。其三,深耕区域市场,做密度生意,聚焦华东,辐射3000万人口。
生鲜赛道是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且持续竞争博弈的赛道,如果收入成本结构不优,可能跑的越快死的也越快。易观分析认为,生鲜到柜模式通过预定制优化生鲜流通成本,尽管牺牲了用户的购买时效,但是从价格和品质等维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并利用多种运营手段提升用户价值,在成本和体验之间寻找企业盈利的平衡点,模式值得区域性有物业资源的中小企业借鉴。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