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家粤菜乐记潮粤料理也是因为客单价过高在转做外卖时遇到了瓶颈,一份商务套餐定价在36元-45元左右,满减过后依旧在40元上下徘徊,是7-11、便利蜂等便利店的套餐2倍有余。在美团外卖上显示月销量只有200+,饿了么平台月销量相对好一点,有500+。
一家外卖代运营公司的运营总监胡某解释,“像这类客单价较高的外卖,想要在外卖平台找到对应消费力和口味的消费者,至少需要2个月的养店时间。”
在迟发的“报复性消费”面前,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也就更难接受高客单价的外卖。
线上运营能力太弱,外卖自救难度大
餐饮商家上线外卖平台并不难,但想要运营好线上平台,需要餐饮老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这方面的技能,以及承担打磨试错的成本。
老尚在北京经营湘菜馆已有十多年了,在去年年初,用多年积累的资金在四季青开了一家新店,由于湘菜讲究明火炒菜,上桌要有明晃晃的镬气,外加主打菜湘式臭鳜鱼在外卖中价格偏高,所以老板一直重视堂食体验,不重视外卖。
到了今年3月,疫情给老尚上了生动的一课,周围高端社区的居民不敢外出就餐,更别提主动寻觅过来的普通食客。老尚硬着头皮开始做外卖。
病急乱投医,老尚找了一位外卖代运营的老师,每个月付费500多元,“可这位外卖代运营是个半吊子,没有设计适合外卖的小份套餐,也没有设计合理的满减阶梯活动,甚至连最简单的菜品信息图都没有填写,只是将菜品上线外卖平台而已。”
第一个月的外卖成效让老尚大失所望,仅有100单。
对于新入局的外卖商家来说,目前平台针对运费、优质商家的补贴力度降低很多,“美团还有一些补贴,饿了么几乎都没了”,外卖代运营公司市场总监胡某对亿欧表示。这对于新入局的外卖商家,除了新店的7天强曝光(平台针对新店给予7天的流量扶持)几乎没有任何福利了。
门可罗雀,餐饮商家显得更为萧条。
金诚张妈妈运营总监郭沂博解释到,撇开线下运营的部分不谈,外卖平台按销量与评分排名的逻辑,以及过往的发展规律和淘宝相似度很多。
一家线上门店从起步开始做得好,就会得到平台的流量倾斜,逐渐发展成月销千单店、甚至万单店,而一家店起步不好,就被平台放入低层级的流量池内,很难再升到高一点的流量池,如此一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逐步显现。
总结
企业自救,非救不可。面对各种限制性因素,坐等消费者上门已经无法负担门店正常开销成本。
在外卖自救这条路上,位置、品类、线上运营能力是中小商家最常遇见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比如,韩餐企业需要遵守部分协会要求不能降价,导致其产品在外卖上没有竞争力;比如,许多餐厅面临人手不足、外卖小哥拿错外卖的事;比如,疫情特殊情况下,单量变化不同往常导致备餐不足出现爆单的情况……
餐饮企业当然清楚,外卖不是解决营收的灵丹妙药,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做外卖时间早晚,所有正在或者想要通过外卖自救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来自消费端,比如消费者信心恢复慢、消费能力下降、价格敏感度提升等。
伴随着各地区防控级别的下调,消费者对于堂食消费的紧绷状态逐渐缓和,餐饮距离恢复往日繁荣,越来越近了。
来源: 亿欧网 石伟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