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2019年寒冬,依托前置仓模式快速扩张的生鲜电商呆萝卜,盲目发展,突然倒闭,由此带来的行业教训明显。
前置仓模式为了获得流量的稳定性,只能推出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这违背了我们零售的本质。”侯毅觉得,如此以补贴、烧钱维系的模式不长久。
不过,他并不否认疫情让前置仓也赚到了钱。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防控下的“买菜”供需难题,让身处“寒冬”的生鲜电商们看到曙光。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这期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订单和客单价增势明显。具体来看,每日优鲜的客单价提升到了120元,其交易额也同比增长超300%,而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则较节前工作日连翻两番。
即便如此,前置仓的巨大耗损不能回避。“前置仓到下午六点以后,就很少有人会下单买第二天的菜了。”侯毅发现,盒马mini不同,即便线上渠道会在上述时间段出现相同的订单下降问题,但因线下的购买场景,“晚上七点以后还有一个晚市高峰期,这就会处理掉线上卖不掉的商品。”
除了流量、商品种类丰富度及结构上的优势,盒马mini的体验场景,被侯毅视为是配合线上“出清”的渠道,可以进一步规避零售企业的损耗风险。
不过,“零售模式或业态孰优孰劣”,王珺觉得做好生鲜电商这门生意,抛开模式,关键是看“企业在技术驱动、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方面的能力”,他认为“背后其实是一场‘纤毫之争’”。
风险
对于业界的争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虽认为有必要,可“大家都喜欢讲故事,每个人把它说得特复杂”的现象,他实难接受。特别是就争议的内核,他认为,“就是1+1的问题,如何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的基础上,提高零售供应链效率。”
事实上,社区小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2018年4月至今,沃尔玛就围绕华南地区开设了8家社区店。永辉与沃尔玛同年发力,在大本营福州开始试点mini店,如今全国规模超500家。
在陈歆磊看来,以社区为据点,覆盖周边1.5公里-3公里以内的采购需求,当前各大零售卖场、大店不遗余力地开设社区店、mini店,无非是在“人货场”中,为供应链和到家服务找到一个“成本、效率、体验的最优解”。
一直与盒马鲜生有竞争态势的京东7FRESH,在社区店上的布局稍晚一些,去年12月时才在北京回龙观开设了首家店——七鲜生活。“24小时营业,春节防疫在家宅着,也能随时买,线上下单,配送到家。”家住昌平区的姚先生,两个多月里的生活采购几乎是在这家七鲜生活里完成的。
让姚先生最满意的是,偶尔能带女儿“放风”,到店里逛逛,“离家近,比社区便利店的商品多,水果、蔬菜等生鲜,看得见,摸得着,价格还不贵。”
开业刚满月便遭遇疫情考验,于七鲜生活业态负责人孙熙超看来,“过去三个多月的业绩成长并不重要”,这家社区店最可贵之处是让京东底层在业态规划、全渠道技术解决方案和线上运营三方面的能力,经受住了突发疫情的考验。
确实,在长达两个月的防疫期内,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侯毅知道,疫情过后,生鲜电商在毛利、客单价等核心指标上会有所回落,但他觉得,用户线上买菜的心智已经建立了起来,于盒马而言,为其未来新零售线上的发展打下基础。
赵山山曾在档口遇到一位老人,“他想买龙虾和鱼,又苦于不想拎回去”,经提醒,这位顾客当即线上下单,享受起了快捷省力的到家服务,“mini店还是一个流量入口。”在赵山山的认知里,盒马mini让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得以互补,更好地带来用户留存。
显然,围绕社区布局面积小、品类覆盖水产、蔬果、肉禽蛋奶等商品的小店生态,弥补了各零售大店、卖场触及不到的空白市场,“离用户更近”,进而维持流量增长,业绩增势。
“宅经济”确实对生鲜电商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陈歆磊认为,“(线上买菜)绝不会像远程办公那样,彻底颠覆用户习惯,疫情过后,消费者多数会回归线下实体零售。”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的红利期内,无论是模式上的打磨,还是资本投入的巨大压力,各零售企业极速扩张线下实体小店,利用社区店去铺最后一公里,“这个模式,现在看是合理的,确实可以让效率更高”,但陈歆磊也有担忧,当下远非良性市场。
需要提及的是,用户集中触网“上线”是在疫情逼迫下所做的选择,一旦线下渠道恢复正常状态,“一窝蜂冲进来”布局社区店的各家,“其竞争还是个资本游戏,追求高的覆盖率,反而承担更大的风险。”陈歆磊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后,密集分布的社区小店“很有可能会腰斩”。
来源:经济观察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新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