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市值总额而言,个人及家居用品、非酒精饮料、酒精饮料才是快消品领域最集中的行业。其中个人及家居用品领域的市值高达1.03万亿美元,占比20.5%,紧随其后的是非酒精饮料和酒精饮料,各占17.4%和17.2%,食品加工领域的总市值排在第四位,共计6824亿美元,占比13.6%,主要是由于食品加工领域的平均市值才只有213亿美元,最高的亿滋国际、达能是为数不多市值在500亿美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
快消品企业的上游与制造业、农牧渔业息息相关,发达的制造业为快消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竞争基础,并且快消品企业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但极具爆发力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以后,快消品市场将会爆发式增长。
诸如美国在1960年的人均名义GDP达到3006美元(实际人均GDP为1.75万美元),到了90年代美国迎来消费股的牛市浪潮,美国标普前十大企业当中,就有三家企业是来自消费品领域,分别是零售巨头沃尔玛、快消品巨头可口可乐和宝洁。
同时,这也体现了快消品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抗周期性强。从长时间周期来看,快消品行业的诞生与人们的日常吃穿用密切相关,产业与本国的自然条件、城市化水平、生活传统、人民消费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19世纪的现代美容化妆品业先驱建立起一整套的美丽标准成为行业的基石。西方式的审美观通过传播,让美国的纽约和法国的巴黎在美容护肤领域形成了天然上的优势。
挪威的奥克拉、中国的贵州茅台,成立时间之久除了与企业定位、公关有关之外,也离不开企业当地的农牧渔业等自然条件。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渠道创新、品类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浪潮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快消品行业的发展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历史传统、国家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美、日两国的类比更具有参考价值。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照2010年不变价美元的中美日三国人均GDP来看,1960年的美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755万美元(名义人均GDP为3006美元),日本战后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人均GDP恢复到8607.66美元,甚至高于2018年中国人均GDP水平。
中美日三国的消费品巨头诞生的年代充分反应了某个特殊时期的时代特征。美国1860年代内战结束之后的几十年直到一战前,大批欧洲人移民美国,GDP保持了连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个时期诞生了大量来自食品加工、酒精饮料等领域的新兴工业,通用磨坊、百威啤酒、卡夫亨氏、可口可乐、百事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而日本在20世纪初已经完成工业化转型,四大快消品巨头味之素、日本烟草、三得利、龟甲万酱油均诞生于1900年前后。中国是在1980年代之后开始大规模招商引资,大部分中国的快消品牌诞生于1990年前后,蒙牛、伊利、恒安集团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从美日两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内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下,诞生了众多快消品公司,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时期内没有诞生巨头的可能。
1960年代之后,美国、日本均迎来二战后的高速发展期,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了新的快消品公司的出现。这个时期诞生的快消品公司,大多集中在时尚快消、个护美容等领域,尤妮佳、拉夫劳伦、耐克、迅销集团陆续出现。
从市值分布来看,每一个行业领域美国依然是快消品大国,目前中国的快消品还集中在食品加工、酒精饮料领域,在时尚、个护及家居用品领域目前依旧亟需巨头公司来填补空白。
结语
全球快消品巨头雀巢、宝洁、可口可乐等巨头公司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而扩张,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二十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顶级快消品巨头迎来市值的巅峰期,随后地位不断稳固。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消费品极具爆发的年代,但是快消品行业从完成资本积累到多品牌、多品类的战略推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的中国快消品企业的崛起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快消品行业是一个能够穿越周期性而不断向前推进发展的行业,对于中国快消品企业来说,现阶段依然处在婴儿期,面对14亿人口的增长空间巨大,而这个过程依旧任重道远。
(来源:亿欧 曹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