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疫情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钟南山院士呼吁全国人民自我隔离开始计算,已经连续了49天。
在这49天里,各行各业都受到了重创,但旅游、餐饮业和线下零售行业受疫情影响之大,可以说首当其冲。
之前我们对疫情下的:整体经济、互联网投资、在线教育、毕业生就业、互联网医疗、酒旅行业……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而作为人们线下消费的重要场景之一的餐饮业,目前正在缓慢复苏之中,而我们发现,在充满活力的小镇之上,餐饮和社会零售正在快速回暖,经济活力超过了仍在“战疫”的大城市。
在北京,平日里CBD国贸人气爆满的餐厅门可罗雀。平日里,上海陆家嘴灯火通明的饭店也在每晚8点就草草歇业,中午仅有的零星食客享用工作餐。外卖送餐员的工作骤减,远没有恢复到日常的水平……
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成为餐饮行业的群体性阴影。据《2019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原材料、房租支出和人力成本是占餐饮企业收入比例最高的三项成本,占比分别达到41.3%、10.2%和22.4%,并且还有逐年攀升趋势。因餐饮行业的特点,充足的现金流是其生命蓬勃的象征。此次突发疫情导致大量门店关闭,大量储备的原材料损失,但是房租和人力成本却不能叫停。
疫情之下,面对客源的骤降以及众多的限制性要求,许多餐企停业止损。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餐饮业企业数量新增9.9万家注销1.3万家。其中,一月与二月分别新增企业7.9万家与2.0万家,分别注销1.1万家与0.2万家。
“目前我们的门店正在逐步恢复营业。”于先生在上海有10家烤肉店,一部分位于商场一部分在街边,据他介绍街边的烤肉店已经全部开始营业,且人流已经恢复了60%。但位于商场的因为租金压力巨大,以及客流短期难以恢复,所以迟迟没有开业。
作为长期浸淫行业的“老人”,于先生断言,那些店都开在商场,而且开店数目繁多的餐饮连锁品牌,受到的影响最大。
01 连锁品牌的巨大压力
以海底捞为例,截至2019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餐厅130家,全球总门店从去年的466家增加至593家,有93%的门店位于中国大陆,受到疫情影响,这些门店自1月26日起全部暂停营业。
海底捞2019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其共获得总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1%,去年同期为6.46亿元。
疫情之下,据中信建投研报显示,以关店15天计算,此次疫情预计将使海底捞2020的营收损失约50.4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5.8亿元。而目前距离1月26日,已经过去了快2个月。
而另一家大型连锁品牌呷哺呷哺,公司自 2016 年以来启动了门店 2.0 升级计划,通过门店翻新和加强非高峰期营销拉动客单价提升,2018 年人均客单价为 53.3元,同比增长 10.12%。
同时 2016 年推出全新品牌“凑凑”,主打“火锅+茶饮”,可错峰经营茶饮。凑凑定位偏中高端,客单价整体较高,品牌形成网红效应,受到消费者追捧。目前凑凑门店已渡过爬坡期实现盈利,2018 年利润转正。
但是,由于受疫情冲击,高盛发表报告,表示对呷哺呷哺2021年的盈利预测下调9%,将公司今年的盈利预测分别下调70%,为的是“反映收入下跌、延迟店铺扩张及经营去杠杆的因素”。并且预计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同店销售跌幅35%,净亏损或达2.11亿元人民币。
作为头部连锁餐饮品牌的真功夫营收也在疫情中遭受“断崖式”下跌。据真功夫透露,目前在全国约600家门店中,包括武汉在内,有近130家门店停业或调整营业时间,营业额下降迅速,与去年春节同期对比,下降超70%。
02 腰部餐饮企业的“突围”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从注册资本来看,我国的餐饮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企业数量最多,达1042.6万家,是注册资本在500万-1000万之间的企业数量的45倍有余,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最少,约7.2万家左右。
本次疫情,对于在没有形成连锁但在各地规模都不小的“腰部”餐饮企业来说,也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例如,位于湖南湘潭市河西的华银国际大酒店,是备受当地人喜欢的一家餐厅,早在年前,酒店聚餐的订单就排得满满当当,食材也满储库房,而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大量原材料堆积。
本来准备在过年期间准备的各种团餐也全部取消了,银华酒店不得已开展了自救:依托于微信小程序“华银严选商城”,华银酒店开辟了全市范围内的外卖业务,尽管以超低的价格出售成品菜以及时蔬、鸡蛋等生鲜产品,但情况并不乐观。
华银酒店的员工小颜每天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宣传近期限时6折活动,她自己也并不清楚在这次疫情冲击之下,酒店和自己的未来将如何。“尽管回本不多,但好过血本无归”,酒店经理这样说道。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