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经营再创新,人们去书店的概率远远小于去服装店、去餐馆的概率,要让人们像逛商店一样爱上逛书店,不太可能。但是,买书只能去书店?未必!
无印良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现今较具规模的无印良品门店,往往都有一个包括书籍、文具、文创产品在内的销售区,喜欢无印良品的品位,买一件无印良品的衣服或许要暗自摸摸钱包,但买它的一本书、一支笔、一本笔记本,自然无需太纠结。
同理,人们逛商场、逛街,可以不补充精神食粮(去书店),但不得不补充物质食粮,那么书店是否可以开在人们不得不去的餐馆里?人们在等餐前、逛累了懒得说话、吃个下午茶的情况下,翻几页书,既是享受,又可以难得地彰显、提升一下格调,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场景创新。
再者,开发商卖房子必建售楼处,为了给售楼处造亮点、提调性,往往需要投入巨大预算。不少开发商自己打造咖啡馆、图书馆、博物馆主题售楼处,但并不专业,往往花费巨大还徒有其表,那么,与开发商合作是不是一个方向?书店既可以提升售楼处格调又可以带来人气,开发商免租自不必说,补贴甚至承担装修成本,购买书籍作为客户礼品均属可行,书店+售楼处跨界合作实在会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也是一种书店快闪店的方式。
不管如何,中国文明重视文化,尊重读书,“读书人”群体依然巨大;互联网再怎么发展,纸质阅读也无法取代。书店的未来,在于从产品到服务,在于从固有“书店”中走出来,未来依然广阔!
社会困境
推动书店创新的是资本与人,同样,制约书店创新的也是资本与人。
国企书店审慎经营,又居于主导地位,缺乏创新动力(创新在局部进行),创新的力量主要在于民营连锁书店。
成功的民营书店,背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资本或商人:
资本主导下的书店,走连锁经营,扩大规模,留存流量,目标多瞄准上市、融资等。近年来,一些书店盲目扩张,新店选址、股权、管理架构、持续投入、经营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
商人主导下的书店,除了部分情怀,往往带有拿地、开发、形象展示、政府公关等诉求,目标达成后,书店利润低甚至入不敷出,又未必能带来多大人流,往往不愿持续投入,书店就难以持续发展;
同时,与连锁书店的快速扩张不相匹配,专业的书店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既没有相应的学科,也没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又由于待遇难以稳定提升,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如此等等,反应出来的还是人的问题,也是文化与市场的问题。
一方面,书与其承载的文化,本是人们的必需品,但在市场主导下,书与文化渐渐成为市场的装饰品。
提到社会文化场所,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博物馆、图书馆,是接受知识、讯息的场所,难以承载充分的交流与互动;音乐厅、歌剧院,足够高雅,但并不贴近大众和生活。
也许要在“文化”和“场所”之间加上“娱乐”两个字,感官才能生动起来,会所、KTV、演艺中心、桑拿房、棋牌室、游乐场……这些场所互动性、娱乐性强,但又失了“文化”。
书店不只为“店”,还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文化场所,人们在其中品尝精神食粮、学习知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还可以在其中实现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书本、活动、读者与读者的交流),并像咖啡厅一样成为交流、探讨思想的场所(书店需提供一定空间)。它是真正日常的、贴近普罗大众的、能高雅能通俗的,且能够形成互动的文化场所!
真正的好书店,不是卖书的店,也不是卖文化服务的场所,而是“卖”思想、产生思想、交流思想的场所。然而“思想值几个钱”?事实上,市场上做图书生意真正能赚钱的,往往是图书批发、教辅、畅销书、成功学……
因此,书店具备的“文化场所”价值及半公益性质,社会在认知上、政府在扶持上、市场在引导上,以及投资人在书店投入上,还应充分认识和挖掘。
另一方面,再看市场之于文化。市场的一大优点,就是具有价值发现功能,并通过价格进行调节。由于文化的不可见性、难以评估,市场在“文化定价”上,天然存在短板。
书的定价上,也没有特定标准。市场只能提供一定定价参考,如纸张成本,发行成本,版权,作者知名度等,同时,出版发行作为半垄断机构,为提高利润,人为虚高定价,也是常见。
与书店作为“店”和文化场所一样,书既是商品,更承载服务与文化价值(知识、培养、休闲、熏陶、自我提升等),在经济与政治之余,尊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发现并提升文化价值,仍需要社会上下共同努力!
因此,书店既不需要“救”,又需要“救”——“救”的是书店,更是社会的自救。
来源:秦朔朋友圈 刘子,民间观察派,独立思考者,上海朴人资产合伙人。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