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餐饮业具有高流动性、高替代性、账单杂乱的特点,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餐饮业客户并不属于优质稳定的客户。除非有实力雄厚的担保单位,否则餐饮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头部企业尚有股权投资基金、债权、债转股等相对较多的融资渠道,容易获得帮扶。”王亚军表示,“但腰部和尾部企业,基本就只能靠民间借贷或是找熟人借钱了”。
2月5日,北京市等地区出台关于疫情期减免中小微企业负担的救急“政策包”,提出承租国企房产、按规定关闭停业且不裁员、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免收2月份房租,并给予一定社保费补贴。
“毫无疑问这是利好政策,但目前的减免举措,实际上是杯水车薪。”一位资深餐饮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在全国范围内,国企提供的餐饮企业租用店铺数量占比非常小,大多数餐饮企业并不能实际享受到租金减免的福利。
“餐饮企业借钱难,危机当前,大家更期待获得实质性的金融支持。”上述人士表示。
比“非典”的影响大数倍
“年底刚刚给员工发完年终奖,又囤了许多货,账上基本没什么钱了。”一位餐饮业老板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按照国家政策,停业期间员工的工资照发,又没有营收,账上只出不进,早就见底了”。
一些薪资制度较完善的餐饮企业,则试图通过给不在岗员工只发底薪的方式,和调整组织架构和员工岗位的方式,尽可能减轻人工成本压力。
“大家不敢明着提裁员,只能用这些隐形手段减少支出,许多企业也就是在隐形裁员。”前述餐厅老板表示,“好在我们员工也理解,自己也没干活,店里没有收入,老板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一个餐饮业老板的微信群里,常常有人流露出悲观的预期。
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在春节7天内,这次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的损失。
“预计疫情结束后,餐饮业还需要2~3个月才能恢复常态。”一位资深餐饮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餐饮企业要活下去,度过难关,实在是难上加难”。
为了控制损失,尽可能回笼未来资金,许多连锁餐饮企业放弃了年前提上日程的扩张计划,甚至已经计划将一些非主要门店和非主要业务关闭,尽可能保证主营业务安全。
“一切都是为了回血,为了生存。”前述行业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公司要收紧资金、切断业务线、遣散员工,并且在疫情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持续收缩。
经历过17年前“非典”的眉州东坡创始人王刚表示:“这可能是餐饮行业的一次灾难,对餐饮行业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数倍于当年。”
自救与帮扶
疫情当前,餐饮业正在寻找各种路径求生。自救之外,与餐饮业密切相关的外卖平台、生鲜电商等行业也开始跨界伸出援手。
向其他急需人手的企业输送餐饮企业待岗员工,能够很好化解人力资源矛盾。
2月1日起,盒马生鲜与青年餐厅、云海肴、西北等多家餐饮企业实施对接,将员工临时接入盒马进行运营,合作解决现阶段餐饮企业待岗人员的收入问题,缓解餐饮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应对生鲜电商人力不足的挑战。
“疫情爆发后,生鲜电商订单需求暴涨,人手不足,优质餐饮企业的待岗员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合作。”盒马生鲜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也在和西贝、蜀大侠、望湘园等30多家餐饮名企积极接洽,预计接下来,还将有几百名餐饮企业员工到盒马“上班”。
餐饮相关互联网公司也在开展针对餐饮企业的金融支持。
2月4日,美团宣布首批商户扶持贷款到位,由美团生意贷联合光大银行、江苏银行共同为云海肴、周麻婆分别提供1000万元贷款。该笔款项将用于员工工资、店铺租金等方面支出,以帮助商户平稳度过疫情。这也是美团2月1日启动商户帮扶举措后落地的首批贷款。
此外,帮助餐饮企业加强餐食标准化,实现全渠道销售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2月6日,京东发布“共同战疫”倡议书,邀请餐饮企业加入“餐饮零售发展联盟”,将餐饮企业堂食的菜品在保证健康、口味的前提下,做成“速食”商品,然后通过电商全渠道销往全国市场。在加盟企业中,新雅大厨、上海杏花楼、吴大娘水饺、避风塘等有速食产品基础的企业,在春节期间均取得了远超往年的线上销售成绩。
“自救是最必要的,帮扶也是急需的。”一位中国烹饪协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相信疫情结束后,餐饮业会迎来报复性反弹,“现在餐饮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活下去”。
“这是餐饮业整体的冰川时代,活下去是第一目标。”王亚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赵一苇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