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伴随着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的崛起,下沉市场的耕耘空间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减少。五环内外统一的存量市场局面,似乎并不遥远。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全场景布局的开拓,张近东和他的苏宁另辟蹊径,巧妙避免了白热化的流量之争,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留量”之路。
在张近东的思考里,相比流量本身,“留量”的重要尤有胜之,他理解里的苏宁,“没有腾讯那么多数据,也没有阿里那么多流量”,但是依然无可替代,因为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庞大的供应链的能力和基础设施”。
而对于这些庞大的供应链能力和基础设施,张近东的另一句话或许解释得更通俗易懂:“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购物场景,都能轻松找到苏宁的身影。”
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在过去一年里一直在不断加速布局的步伐。
无论自营开店还是并购布局,围绕着智慧零售,张近东把苏宁从最初的连锁经营,变成了今天覆盖更多用户需求的全场景模式,而借助于这一智慧零售全场景的模式,苏宁不仅成功重构了零售业态中“人、货、场”三个维度的产业生态,并重新将“人”回归到了整条关系链的核心。
而在那之外,冲出流量残杀的陷阱,回归消费者体验本身,这不仅仅是张近东本人的思考,同样也是经历着变革阵痛的行业对未来的期待。
理解决定未来
借助于各自企业的文化符号,有人形象的把当前中国零售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比喻为“猫、狗、狮”之战,在这场“三足鼎立”的较量中,参战各方优劣势均很明显:
猫的优势在于轻盈灵动、狗的优势在于稳健务实,狮子的优势则在于耐心和视野。
具象化来说,起于线上的阿里在互联网思维上得天独厚,专注下沉市场和物流布局的京东基本功扎实,而苏宁从实体连锁起家并成功转型互联网一路走来的经验与积淀,则赋予了他们高瞻远瞩的战略格局。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洗礼下,零售行业早已由最初的线下商超进入了移动互联和场景互联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各方对于未来零售业态的理解,必将在无形中左右未来那场竞争的局势。
而对于这一点,张近东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未来场景互联网是真实物质的“人、货、场”和虚拟数字的“人、货、场”之间的叠加,两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机联合在一起。因此,未来零售行业的竞争不仅要求零售参与者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巨大的实力,还要拥有足够庞大的零售生态。
这也与阿里的思考不谋而合,面对未来,张勇决胜最终的筹码便是阿里的商业生态,是大数据和系统加持下,从盒马、银泰、百联、三江、高鑫,到无人超市、天猫小店、智慧门店线上线下的融合。
相比之下,徐雷则是更加注重于技术加码下的生态融合,借助于五环内外的全渠道生态,京东可以直接融承接订单与整合库存为一体,与上游供应商、门店、下游的物流配送合力,通过智能化履约决策选择成本、时效、体验最优的履约路径。
同样是构建零售的生态,三大品牌之间理解的侧重点,也不尽然相同。
张勇要的是一体化和协同,徐雷专注于降本增效,张近东给出的答案则是场景与体验。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场景零售将成为零售进化的方向,也是苏宁最具差异化优势的赛道。”这是张近东反复强调的一点。
在此基础上,2019年双十一,苏宁全力推动的“一小时场景生活圈”零售解决方案落地,更是直接掀起双十一及整个行业的体验革命。
具体到垂直服务领域:在综合购物场景,苏宁有苏宁易购官方旗舰店;在社交电商领域,有苏宁拼购;百货购物层面,有苏宁易购PLAZA(万达百货);家电3C消费,有苏宁易购电器店和日本LAOX;家居家用消费,有Hygge、苏宁极物。
此外,苏宁在商超方面不仅覆盖广,而且层次多。大卖场有家乐福,精超有苏鲜生,社区便利则布局了OK便利店、迪亚天天。在母婴、体育、汽车、娱乐休闲等场景,苏宁也布局了红孩子、苏宁体育店、苏宁汽车、苏宁影城等诸多业态。
回到那个问题,三大品牌对于零售生态的理解孰优孰劣,仍然难以盖棺定论。
而对于苏宁来说,多年线下经营得来的潮头优势,让他们得以提前将全场景布局的零售生态落地生根。
对于大企业而言,创新短期看潜力,长期看价值和市场规模。这是张近东总结出决胜未来的法宝。
回首往昔,他坚信,“智慧零售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我们就是要做出个标杆。”时至今日,苏宁“亚马逊+沃尔玛”的态势已然越发成熟,而正当壮年的他,也正带领着苏宁,兑现曾经的诺言。
(来源:财经无忌 作者:无锈钵)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