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05年,无印良品开始进入中国。没想到一进来就发现商标被国内的一家叫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在2001年给抢注了。无印良品一直在抢,但这两年官司也一直输。
对于有做世界级品牌目标的人来说,商标注册早应该在1990年准备出海前,就应该在各个目标国全部搞定。所以无印良品用【只要货好,不愁卖不出去】的卖货思维先给自己挖了个坑。
后来无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旗舰店陆续开了起来。定的策略是高举高打,像当今名创优品去东南亚降维打击一般,在中国内地疯狂割韭菜。无印良品的前社长松井忠三的原话是:“无印良品在日本作为一个性价比品牌,是因为消费者对于商品已经没有执念,但是在中国的定位应该在中高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拥有是执念的”。
这里大家肯定好奇,不是说无印良品在日本是个定位【便宜,便宜,还是便宜】的品牌吗?怎么到国内就变得高举高打了。
站在卖货人的视角,要知道在2005年,中国刚入世(WTO)不久,当时一二线城市也只有海澜之家、美特斯邦威、卡宾、森马这样的中国服装企业品牌,在占领人们对于消费品品牌的认知,既然无印良品在设计调性上吊打这些传统品牌,那为什么不顺应时代消费升级的潮流,卖的贵一些,让钱赚的容易些。
所以依靠【山本耀司】,【原研哉】,【深澤直人】等日本大牌设计师的站台,那种神秘、低调、奢华的高级感,“Made In Japan”的产品背书,无印良品前期是基本上把这些国内的服装家居品牌按在地上摩擦(当时国内服装家居品牌因为未导入SPA模式,导致渠道加价率很高)。所以在中国消费者大众心里,无印良品一直都是一种“轻奢生活”方式类的代表。
但这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随着中日的信息互通越来越透明,去过日本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已经有消费者和创业者意识到无印良品的“牌大欺客”。同样是一把和日本那边一模一样的椅子,日本店的售价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40元左右),到了中国之后定价怎么就成了2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280元)。
凭什么?为啥要让已经进化到理性消费阶段的自己,给一个说自己因为素雅,神秘高级所以贵的有道理,但实际理念是打消费降 级的,追求佛系,去品牌化的品牌买单。
这时候明白人出来了。比如叶国富,当他打着“日本设计+中国制造”的口号创立名创优品时,无印良品的虚假面罩开始不断被世人所揭开。
叶国富很敏锐地观察到了无印良品的窘境,如果无印良品降价,那么他就是在向中国消费者证明自己曾经的“牌大欺客”,这基本对一家品牌公司来说是毁灭性打击;如果无印良品不降价,那么他的客群就会被中国本土的渠道品牌,依靠真正的极致性价比给洗出来。
所以名创优品早期的选品方式简单粗暴,派一群买手去日本的无印良品店里拍样,完事儿直接传给代工厂问能不能打样,能打样就做。零售价格直接干到15块。
于是可以看到2016年起,无印良品的中国店单店营业利益增速开始狂跌。2017年Q3甚至增速为负,伴随着增速狂跌的是无印良品的降价狂潮。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有哪一个品牌会五年间连续11次降价,品牌一般给它打折都是很不愿意的。站在投资的视角,这11次降价,基本上能让无印良品在中国的身价跌个2-3倍(P/S倍数一般品牌大于渠道品牌大于渠道)。
所以,观察无印良品发展历程的今生前世,我们发现它的基因是一家卖货公司,而不是品牌公司。
04
最后再讲一下我对于品牌的一些理解。我认为消费者心中对于品牌信任度的建立,是来自于这个品牌通过整条价值链所做每一件事情的积累。从前期奠定你的选品理念开始,到你用什么样的料,在研发上花了多少心血,找什么样的设计师,讲什么样的故事,找什么样的人代言,走什么样的渠道,按照什么规则定价等,这里的任何一个细节分数都会加到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信任度里。
如果你在做一个品牌的冷启动,从0到1的事情,你可以依靠把1-2个事情做到极致把商品打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做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那你必须要做对所有事情。管你是什么美学,只要做错一件事情,你的消费者mind share就会崩盘,接踵而至的是market share的崩盘。
比如在日本,只要一家品牌餐饮店吃出了严重的卫生问题,第二天这个品牌基本就不复存在,社长谢罪完转身就可能会跳轨去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Michael房的消費塾” 房家毅)
共2 页 上一页 [1] [2] 第1页 第2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