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诚品是什么味道?那还要从现在讲起。
你现在所知道的诚品书店,大概跟我们所熟悉的方所、言几又等很多国内的大型连锁书店差不多,会认为那是一个综合性的、有品位的小商城一般,除了卖书,还要卖各种生活用品、生活小物件,甚至包括卖服装,做餐厅,卖酒、卖杂货等等,简直就是一个用书店名义开办的百货公司。
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这类型书店的看法,对不对?而这种模式也确确实实是诚品开创起来的,包括前面提及的日本茑屋书店,当年为了筹备转型,还曾专门到诚品取经,希望把诚品这套“大法”挪移到日本。
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诚品,和90年代的诚品可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那时候大家都奔着诚品而去,绝不是因为它比较洋派,木头地板比较雅致,装潢设计很动人很清爽,还放着优雅的古典音乐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诚品书店当年做出了很多奇特的东西,举办了很多奇特的活动,而且选书也尤其独具特色。
要知道那个年代,1989年开业的诚品,正好处于一个特殊阶段——一个被压抑已久的社会刚刚解放,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大迸发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新观念、新想法层出不穷。
而诚品书店正好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这许许多多新的文化现象与新的思潮萌生发展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平台。
曾经的诚品书店,几乎等同于台北第一代“实体”互联网
诚品当年选书卖书的方式也很特别,它并不会特别标榜“畅销书”。当年它的选书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有些激进的。
许多书籍都是很崭新、很陌生的主题,比如关于女权主义的书籍、文化研究的书籍、同志运动的书籍、各种各样关于激进运动讨论的书籍,你都能在诚品最集中摆放、最显眼的位置上,看到这些书。
当时的诚品不仅在选书上十分特别,还举办了很多在当时看来相当奇特的活动,比如当时的诚品书店里居然有个“古书部”,会经营一些欧洲的古典书籍,这些古典的二手书其实价格不菲,而且要真的懂古典书、买卖古典书也是有一定门槛的,而当年诚品就这么做了,甚至还卖过一阵藏书票,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做法。
除此之外,诚品书店还举办过很多线下活动,比如一些地下音乐的音乐会、一些实验小剧场的表演,还请了很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学者,在那里开讲一些比较新潮的知识理论。
这对当时那样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来说,简直是如大旱之望云霓,盼来一阵甘霖般的知识讲堂。
我们“看理想”的一位主讲人杨照老师,他就在那个年代从美国回到台湾,在诚品讲堂开讲,当年的景象像什么呢?
应该说,诚品书店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那种另类的、低下的、叛逆的书店,不像我们在纽约、伦敦或巴黎见到的那些地下小书店的格局,诚品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优雅文明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心态上非常开明,非常进步,很懂得欣赏这个世界上各种新的思潮与新的文化现象,哪怕那些东西是带着一点激进的意味。
而整个诚品书店营造出来的这种环境和气氛,这种价值理念,你会觉得其实都并不匹配当年的台湾。
很多人说诚品是台湾文化的代表,我会把这句话修正为,其实它并不是台湾文化的代表,因为当年的台湾文化根本达不到诚品书店的地步。
应该说,诚品是领先了台湾文化,所以才能够引领台湾文化,最终才能够成为台湾文化的一座灯塔与坐标。
还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当年的诚品书店几乎等同于台北第一代的“实体互联网”。
这个小小的“互联网”聚集来的就是一群在那个时代挣扎着要往上爬,要向外摸索这个世界的几代知识青年和文艺青年。
所以诚品内外总是聚集着一群人,三更半夜更是它人山人海的时候,门外的楼梯上总是坐满着各种人,有些人在读书,有些人在售卖自己的一些手工艺品——这些在诚品聚拢的人,才是诚品成功的真正内核。
我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但是,这样的一种书店模式做得下去吗?要知道,诚品书店开店的前15年一直都是处于亏本状态,直至2006年才扭亏为盈。
所以它的创办人吴清友先生曾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案例,诚品也几乎没有所谓的商业模式。然而,它赔了15年,换来的是这样一个文化盛名,以及在全球书业中的地位。
当然,一门生意终究不可能永远亏损下去,难免要逐步转型,于是诚品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如今,我们却总又会嫌它失去了当年的神采,再也不是过去的诚品了——这是今天很多人对诚品的一个批评,也可能是今天我们对很多流行的大型书店的批评。
可问题是,你认为书店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很难讲,也许诚品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得太大,只要维持原本独立书店的感觉。但是能不能依靠这样活下去呢?我也不敢下定论。
我曾听说吴清友先生办书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一个走进来的读者,让书店成为一个不歧视、公平的美好空间,也希望每个进来的读者在走出去的时候,能变得不太一样。
独立书店究竟是什么?到了最后,独立书店其实就关乎你如何看待人。
走进来的这个人,他不只是一位顾客,他还是一个人,当能从看待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便是独立书店的思考方法了。诚品的特殊,或许就是让不同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种亲切、一种安全和尊重。
独立书店能否经营下去,可能跟这一点有关。虽然光有这一点也不敢保证书店一定能活下去,但是,我始终相信尊重人的生意。
(来源:微信公众号“看理想” 作者:梁文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