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可谓风起云涌。
从无人零售兴起,新型便利店几十亿元融资,到社区团购与便利店的结合,便利店这个最贴近消费者日常生活,富有竞争潜力的业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日本、台湾,它已经变成一个生活消费服务的入口,而在中国,它也在酝酿着巨大的改变,日系便利店、本土便利店、以及以便利蜂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都在以反差很大的形式和节奏,定义着便利店的未来。
除了便利蜂这个新物种,因为快速扩张和全新系统打造,时常吸引大家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罗森中国这两年的蜕变,也预示着便利店可能要走的另一条长期道路。
1996-2002年100家门店,2002-2017年1000家门店,2017-2019年,发展到今天2400多家门店,包括这两年接盘全时华东门店、牵手首农入局社区生鲜、向南京、合肥、长沙等二三线城市下沉……
这样的速度和节奏让我看到,罗森中国慢好像并非没有道理,快也并非没有前提,但它是否真的离便利店在中国的规律越来越近呢?
近日,浪潮新消费专访了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在张晟的带领下,罗森中国在6年时间里,将店铺数量增加了7倍;同时销售业绩也实现了连续5年30%的年增长。
便利店增长和运营的秘密在哪里?我们试图向张晟寻找来自一线的答案。
张晟认为,这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日团队在业务上的深入融合,能在市场扩展和精细化管理上取到不断平衡。
他强调,零售业追求的永远还是商品这个“本”,在模式、技术之上,更重要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让这三驾马车一起走,才能走好。
谈到很多零售企业活得不好的根本原因,他直言是因为客群老化。“零售业能不能活下去,最大的因素在于,能不能保持现有客户群的年龄结构”。所以,罗森现在非常重视抓住00后,也就是抓住“初入社会的第一代消费者”。
面对这两年便利店的新零售试验和资本涌入,张晟所相信的是,做零售要算精细的账和注重节奏感,不必过度迷信互联网打法和IT,最关键还是要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目前,很多传统零售业死在“踩刹车”,而很多“新零售”死在“踩油门”。
围绕以上各个层面的深入探讨,与更多消费创业者共享。
1
中国罗森23年发展历程:两个轮子、三个阶段
罗森从1996年进入中国发展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有个“两轮理论”来总结发展历程。
什么叫“两轮”?因为罗森是一家外资便利店,在管理上我们会发现,中日双方团队各有所长。
站在中方角度来讲,中国团队更善于做前轮,包括政府公关、市场营销、门店拓展和产品谈判等。而日本团队偏向于后轮,包括系统、门店运营、精细化管理、商品策划等。
1996-2002年是罗森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最初由日方团队直接管理,他们更擅长打后轮,前轮一直不太强。所以你会发现到2002年,罗森在中国也就一百来家店。
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2002-2010年,日方往后退了一步,罗森交给了中方团队管理。这样的结果是后轮坏掉了,即便前轮开店扩张得很快,营收能力等各方面数据却在下降。
当时正好又碰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家知道2002-2010年经济发展非常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租金、人工都在大幅度上涨,最后结果就是经营状况并没有那么理想。
2011年以后,日方再次接手管理,罗森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有了以前的经验,我们现在就会特别注重怎么样去把前轮、后轮平衡好。无论是中方还是日方的员工,能让大家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
作为总经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不断转变角色。当后轮变小的时候,更多地看看后轮;当前轮变小时候,更多地看看前轮。把两个轮子平衡好,后面自然就会很快地转起来。
其实所有企业的经营哲学都是一样的。外资企业可能由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更擅长于做战略层面的设计;内资企业因为接地气,更擅长战术层面的运作。
如果过多考虑战术层面,会让企业失去方向;同样,如果只考虑战略,没有太好的灵活性和一线决策的话,就会造成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里,跟不上变化的形势。
罗森怎么样去迎接变化?很多外资企业由于现场做得并不好,造成总部对你不放心,不能充分授权。而罗森在中国的市场规模逐渐变大的时候,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决定,就是对各个区域实行不同的授权,不断把决策权限往前移。
所以总公司和罗森中国的管理层,现在更多是在战略上进行仔细、认真的讨论;但到了战术、战斗的层面,一定要快速放权。让一线有更多的权限,这是很多企业没做到的。
当然,我们还要在变化中抓住不变的东西。新零售的这波浪潮起来之后,罗森有没有进行一个巨大的迭代?其实我们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零售业追求的永远还是商品这个“本”。
商品不好,再用其他的营销手段、技术手段,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技术只能提供工具,营销只能营造销售的氛围,最终如果产品不好,依然吸引不到回头客。
所以“本”是永远不变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新零售很多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其实在模式、技术之上,更重要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让这三驾马车一起走,才能走好。
2
抓住“00后”,就是要抓住“出入社会的第一代消费者”
相比于“新零售”,其实“新人群”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更实际。而在新人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00后”。
我在这一块做了很多研究,可能与大家的主流看法不太一样。我认为,00后之前的人群,所经历的是一个高欲望、高速变化、充满新奇的年代;而现在随着00后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我发现他们这一代呈现出的是低欲望的特征。
80后、90后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急剧变化的时代。举个例子,这两代人的消费场景是从线下、PC端到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段是从现金、信用卡到移动支付,中间跨越了几个阶段。这个过程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经历几十年,而中国浓缩在几年内完成了。
这就导致今天的80后、9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变化,接触了太多的新奇东西。而他们这两代人,年轻的时候是有过贫穷记忆的,物质层面并不是那么丰富。所以对于他们,现在的物质欲望其实会更强烈一点。
但对于00后来说,他们的成长历程完全不一样。第一代00后开始懂事时,就已经是抖音、微信、电子支付全面繁荣的时代了。
80后、90后小时候家里人送个礼物,你会着急想拆开,但今天00后没有这个感觉。因为他们该见的都见过,该有的都有了。我不能说全部地区都是这样,但绝大部分沿海城市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所以00后这一代人的好奇心是不强的。
正因为00后属于低欲望的一代,我们才要给予强刺激。
以瓶装饮料为例,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还是以喝纯净水为主,后期才开始喝饮料,这一代人的味蕾还没有被完全破坏。但是00后第一次购买饮料,可能就是可乐、雪碧、100%的橙汁等。所以00后更接近今天的日本、欧美,他们的味蕾在产品辨别上的阈值更高,需要更强的刺激。
这就好比一个人,可能用针轻轻扎一下就痛,但是到了00后可能要扎得很深才痛、才有感觉,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会针对00后这些新人群,在产品选择、营销手段,以及产品口感、包装上,都会做不同的调整,包括用用IP、漫画、动画去不断强刺激00后消费者。
需要明确的是,这个调整不是扔掉以前的产品线,而是要专门增加一条00后的专用产品线。罗森现在战略上就分两条路走,一条是“00前”,一条是“00后”,这两条线我们会采取不同的产品和营销方式。
有人会有疑惑说,从消费频次和客单价来看,00后目前还不是线下零售消费的主要客群,为什么罗森中国这么重视00后?
其实线下零售走到今天,很多企业活得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客群老化。零售业能不能活下去,最大的因素在于,能不能保持现有客户群的年龄结构,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不断有新的消费者补充进来。
我还记得1996年第一家麦德龙在上海开店,那里成为了60后、70后谈恋爱的地方,但今天90后肯定不会再去麦德龙约会。今天所有的大卖场你走进去就会发现,还是原来那一批人,客群老化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罗森并不是要抓住“00后”,而是要抓住“初入社会的第一代消费者”。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线下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