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反哺”从会员打通和深挖入手 从挖掘存量的角度来看,未来书店业态的另一竞争,在于会员的深耕与打通,这也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的转变。 茑屋书店把书、文创商品和其他业态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较长的文化生态链,而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会员的经营力。
茑屋书店的会员模式,一方面具有内部链接的能力,会员可以在茑屋书店旗下综合体内各个业态享受权益;另一方面也具有外部链接的能力,积分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使用,让会员与外部品牌实现链接,从而实现品牌与数据的双向赋能。
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书店如能实现会员和外部打通,就意味着有更多向外延伸的能力,实现用户在不同业态中相互转化。如果购物中心引入一家连锁书店品牌,也能同步引入其外部流量,书店对于购物中心的意义也就更大。
此外,茑屋书店会员精细运营的另一面,是利用会员大数据深度分析用户,作用于自身体验优化。比如观察会员的场内消费和场外消费,包括周边会员的生活方式,寻找共性来编辑书和场景,这也是它做到店与店“画风”不同的原因。
将书作为“道具”未来的运营形态将更加开放 把书架当做主动线,配套业态点缀其间——相较于店铺模式,书店的开放形态更有助于延长书店的生态链,如部分茑屋书店和诚品书店的做法。 以书店为目的的客群,消费链条相对较短,而在书店内停留的时间又比较长。
如果业态单一或空间封闭,就意味着消费者在单位之间内可消费的商品是单一的,“书”与其他业态的隔离,也让消费体验相对孤立。
如何充分利用这段“逛书店”的时间?开放空间,将多业态嵌入,是比店铺+组合更彻底的一种做法。
对购物中心而言,如果单纯引入书店作为组合业态是一种租赁思维,那么将“书”打造成独立的生态体系就是一种运营思维。 在未来,“书”或许更像一个道具,利用“书”的元素充分打造文化空间,而其他业态点缀其间,内部实现会员打通。我们或许会在国内见到更多“文化类百货”。
书是人类的起点和终点,在文明的过滤和传承中,书是幸存下来的馈赠。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当下书店的经营已经迭代到了文化生活方式时代。
书店的发展似乎正呈现出“综合文化空间”与“书+咖啡”两种方向:大的愈大,向文化类百货靠近;小的愈小,注重坪效与粉丝黏性。
而无论哪种形态,与剧场、影院、博物馆相比,书店始终是构筑文化生活方式难度最小、组合能力最强的一种方式,购物中心+书店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和存量挖掘空间。
(来源:RET睿意德)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