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再往前一点,7月26日,苏宁小店互联网买菜业务——“苏宁菜场”在南京上线,商品覆盖蔬菜、肉禽蛋、水果、水产海鲜等200种品类,用户可通过APP或微信小程序在当天21点前下单,并于次日在门店自提。
苏宁小店“卖菜”的模式和便利蜂比较相似,主打“预订+自提”,实体门店可供选择的生鲜商品较少。
受限于便利店普遍较小的经营面积,想要在门店内摆放多品种的生鲜商品并不容易。今年6月,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北京本土连锁便利店“好邻居”对旗下的“绿标店”进行改造,将一半的面积用于经营生鲜品类。
便利店争相卖菜与生鲜的千亿市场空间不无关系。根据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发布的《生鲜电商发展趋势报告》,2012年-2017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从40亿元增至1391.3亿元,2018上半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1051.6亿元。
不过,卖菜并没有那么简单,率先进入战场的7-eleven的“菜场”故事就停滞了。早在2017年7月,7-eleven便利店便率先在北京部分门店尝试售卖蔬菜水果,按照当时的计划,如果试销效果好的话将推广至其他门店。不过,时代财经致电北京多家7-eleven便利店了解到,目前多数7-eleven便利店内并未售卖生鲜产品,而第一家试运营的7-eleven北京东直门店的蔬菜种类也越来越少,由初始的几十种缩减至十来种。7-eleven便利店广东区域相关工作人员则告诉时代财经,广东区域并未上线“卖菜”服务。
陈岳峰并不看好便利店卖菜。他告诉时代财经,便利店将“卖菜”当作业务补充,是可以尝试的,但是便利店适不适合“卖菜”还要依照所处的区域和用户定位来决定。目前生鲜行业的痛点在于其销售业绩和利润覆盖不了“仓配”的成本,损耗非常高,再加上生鲜的特性决定其毛利较低,整个生鲜电商行业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盈利的模式。
便利店做加法
不过,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零售商业分析师云阳子看来,便利店并没有选择要不要卖菜的自主权,是整个行业在倒逼着它去卖菜。
10月16日云阳子告诉时代财经,越来越多的生鲜超市的崛起,倒逼着便利店加入赛道。以“一品生鲜”为例,一品生鲜是一家24小时的社区生鲜超市,有很强的便利性,分布在其周边的便利店不卖菜的话,生存空间就会比较小。
除了卖菜以外,时代财经留意到,便利店涉及的业务范围已经越来越广。
9月3日,易捷便利店宣布入局咖啡市场,推出自营咖啡品牌;9月16日,北京市共有58家试点便利店开始售卖乙类非处方药和二类医疗器械;此外,商圈型便利店在不断丰富热食品种,打造“城市食堂”;而便利蜂则在近几个月陆续开通了洗衣、打印、自营外卖等服务。
便利店不断在做加法,更多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无奈的自救。除了要应对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竞争,便利店还要面临大型超市和快速扩张的新零售便利店的围剿。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2018年绝大多数的门店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比83.3%。
今年5月,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全家便利店全面下调了上海地区“鲜食盒饭”的价格,下调幅度达到30%-40%,而鲜食恰恰是便利店盈利的核心,相关数据显示,鲜食盒饭占便利店的毛利总额约30%-50%,竞争白热化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不少便利店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便利店行业的毛利率有20%-30%,扣除房租、人力成本、水电费、物流配送费等成本以后,平均的净利率非常低,大部分不到2%。
陈岳峰指出,比起背后的市场空间,卖菜等业务对于便利店而言,更多还是一种服务的延伸。在激烈的竞争下,便利店为了追求GMV和业绩的增值,加强APP用户的粘度,需要进行品类的扩张,但是这种扩张的难度是不小的。
(来源:时代财经 詹丹晴)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卖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