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0家店是第二道槛,要解决的是物流升级,怎么进行本地化配货的问题;门店数超过500家后就有可能面临组织跟不上的问题,很多原来的干部开始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了;当门店达到1000家以上,企业就要开始着手解决商品独特性的问题了,没有商品的独特性企业只能是水上浮萍,风一吹就散了。
“对我老张来说,明年鲜食厂投产就是新的鬼门关,迈过去了我就是鲤鱼跃龙门,迈不过去就成了红烧鲤鱼”,张利言语间不失幽默。
智慧化要拿捏好节奏
多大人穿多大的衣服
作为本土便利店中的佼佼者,见福便利店难免会被拿来和日系及台湾便利店等行业标杆相比较。
最近几年,我们在许多场合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新消费领域的创新,中国市场已经一骑绝尘。
张利表示,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大陆确实已经领先了台湾和日本,比如对移动支付和选址、巡店软件的应用。见福便利店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创新,在它很多门店的收银台上,你都可以看到一块支持刷脸支付的大屏幕。
但张利也向雷锋网坦言,本土便利店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仍然非常落后,他形象地比喻为“日系便利店已经是穿西装打领带,而我们还光着脚丫”“人家研究的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而我们还在思考小数点放哪里”。
这样的差距并不意外,日系便利店也好台湾便利店也罢,它们都是经过四五十年的沉淀才走到今天,而本土便利店真正发展到现在不过才20年。
差距客观存在,但它并非不可逾越,只是还需要时间,同时我们也需要抓住零售业智慧化转型的关键超车点。
在企业的智慧化转型方面,见福便利店也走在了前列,这跟张利的思想开化有关,但多少也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张利对AI掘金志介绍,见福便利店有一千多家门店,而且门店数还在以每年300多家的速度增长,要做好这么多门店的数据分析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人员的培训也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前见福便利店和观远数据合作,引进了后者的智能分析平台。通过与观远数据合作,见福便利店成功实现了门店BI报表分析的自动化。
张利介绍,以前做一次全公司的数据分析,需要几个人忙上三天时间,现在不到十五分钟就能轻松解决。店主只需输入自己的店号和密码,就能看到自己门店的销售报表数据,比如库存情况怎么样、新品销售如何等等。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成了见福内部除了微信、钉钉这样的沟通工具外,使用最多的一个软件工具。
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门店店长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现场管理当中,决策也更加有据可依。张利介绍,以前见福的店长要花50%的时间来分析数据,现在只需要20%了,“就好比系统给出了病人的血液分析报告,店长作为医生只要开处方就行了”。
智慧化固然是好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减少人力成本,但张利也强调,企业在朝智慧化演进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节奏,多大人穿多大的衣服。
最重要的就是分清,哪些问题是紧急而重要,哪些是重要而不紧急的,然后分步去解决。
比方说,会员管理很重要,但报表管理可能更重要,如果信息化都没实现,智慧化只能是一句空谈。
“全盘信息化好不好?当然好!但是投入非常大,如果资源跟不上,可能数字化搞完了企业也就死掉了。所以,活下来最重要。”张利意味深长地说道。
(来源:AI掘金志 刘伟)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