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起事故都指向管理。尽管喜茶的道歉姿态一次比一次诚恳,丝毫没有“甩锅”之意,但此类事件一旦增多,怎样来看都是对消费者耐心的消耗。
“最近我们也用很多举措来完善运营体系,但见效需要时间。我们这一刻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源于几个月前某一方面没做好。而你这一刻做的事可能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能发挥作用。”
喜茶相关负责人认为运营是一场持久战。在给亿欧的书面回复中,他提到,公司自创业之初一直在不断优化和改良工作程序SOP,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门店店员可以通过“培训助手” 看到SOP和操作示范视频,可以实时找到依据。
在新饮品这一赛道上,产品创新也是一个经常被议论的话题,这关系到对消费者持续的吸引力。在最初进入市场之时,每个品牌都有几个拳头产品,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留给大家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品牌之间在产品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水果奶盖茶、纯茶、牛奶茶都位列其中,车厘子、芋泥、紫薯、黑糖等食材的应用也有趋同之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年11月,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还和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就“抄袭”问题在朋友圈有过一次“交锋”,彭心在朋友圈公开指责喜茶“抄完奈雪的芝士草莓,又抄霸气蜜桃,抄霸气黑提,又抄霸气石榴,再来抄软欧包”、“跟着奈雪回归产品”以及“想抄我们的霸气车厘子没搞定”。而聂云宸在上述朋友圈下表示二人对“市场竞争”、“抄袭”、“创新”的理解有巨大差异。
在产品上打造出一个“网红”的确不是什么难事。把类似于咸蛋黄、芋泥、榴莲这样自带拥趸的食材加进产品里,大概率不会难吃到哪去的。然而随着众多跟风者一哄而上,爆款产品的稀缺性自然会随之降低,第一口喝到的惊艳感也会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在品类上的明显开创,仅靠食材的组合拼凑的确难以称得上创新。
“我们不要过分迷信‘壁垒’、‘护城河’这些词语,我认为并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对于喜茶来说,我们也是不断地修正,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做到比自己原来更好,踏步前进。”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品牌间竞争的壁垒的时候,喜茶方面表达了这样的看法,“适合我们的,未必能够适合其他人。对于我们来说,在七年前我们开创了芝士茶的先河,我们反向定制供应链,把新鲜水果加入到茶饮中,但这些都不是一个终点,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更好、更好、更好。”
下一阶段的比拼中品牌是关键
根据此前亿欧智库的测算,中国现制饮品领域是个2800亿元的市场,在这个充分竞争且产品壁垒不高的市场中,品牌价值带来的溢价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喜茶看来,创新除了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品牌打造上,例如其“灵感之茶”的定位就“偏酷一点”。
“Branding(品牌化)很重要,”一位餐饮业内人士以星巴克向亿欧举例,“单看产品,你说星巴克和COSTA(咖世家)有什么太大区别吗?”——星巴克的咖啡品质称不上顶级,但依旧拥趸众多,原因正在于其主要用户群体——年轻白领忠实于星巴克带来的身份认同。
此前,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也向亿欧记者提供了一份他们去年年底针对上海咖啡市场的调研结果:瑞幸咖啡和其他某些品牌对星巴克的销售数据基本没有影响,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星巴克的用户对该品牌的忠诚度很高,其消费不会下沉到瑞幸等其他咖啡品牌;在门店位置接近的情况下,星巴克单店收入约为COSTA的三倍,这主要得益于前者会员体系的建设以及品牌高度。
不过,就线下场景来看,一家门店辐射的范围约为周围500—1000米。换句话说,如果门店数量不够的话,只是品牌做得好也没用——几乎不做广告投放的星巴克、Coco都可为何可以长盛不衰?原因正在于大街小巷的门店已经是它们最好的广告载体。
从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到三四线城市的街边店,从4元一杯的柠檬水到卖到88元的猫山王榴莲饮品,茶饮所能承载的市场空间和想象力依旧很大,消费者喜好的变化、竞争对手的新玩法,亦或是又一波餐饮新风潮的兴起,都会推着它们快速成长。
对于密不可分的资本,喜茶将其定义为“加持者”:“资本是这个行业的加持者。目前喜茶的发展速度一直是我们自己所把控的,也是和设想一致的。”
(来源:亿欧网 胡博娅)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喜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