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居民形成了一种惯例,要买海味就去一德路批发市场,要买中药材就去清平市场,要买水产就去黄沙市场……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这些市场周边开店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这些品类”。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一位外资零售商广州区域负责人也表示,广州是全国菜市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菜市场的分布和规划。有一种说法是,新开发的小区周边可以没有超市,但不可以没有菜市场。
广府文化影响下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差异性使然,现代化的零售业态特别是一些大卖场业态无法像菜市场一样参与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广州本地化零售企业无法崛起的原因之一。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不能小觑这种广府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广州周边的佛山和顺德也是很多外地零售企业难以攻克的区域,其核心难点还是无法满足广府文化之下本地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再从广府文化层面看广州和深圳,虽然二者都是华南区域的主要城市,地理位置也非常接近。但深圳毕竟是移民城市,并没有受到太多广府文化的熏陶。反倒是香港,其消费特征与广州更为接近。如果用国家来比喻广州和深圳,一个是英国,另一个则是美国。”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另一方面,政府引导的“缺失”,也是广州没能出现零售巨头的一个原因。多位广州商界人士表示,广州市政府在主导零售业整合方面比较“佛系”,不像其他一些地方政府那样有意识培养一两家商业巨头。比如百联集团、武商集团等大型国有零售巨头的出现,背后都有地方国资委在运筹帷幄。
“1997年全国连锁经营会议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国有商业整合潮,但在广州政府没有推动整合,主要依靠市场自发驱动,导致广州没有整合出一个大企业。”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樊飞飞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不过,亦有观点认为,这正是广州市政府的开放和开明之处,也是其尊重市场经济的体现。
大卖场发展空间变小
本地化超市、小业态面临机遇
“广州现在很难找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适合开大卖场的物业了,未来是小业态的天下。我们也将转型发展小型门店”。一位外资大卖场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广州城市的规划使得大卖场未来发展空间变小,主要是适合的物业太少了。很多外资大卖场在广州门店数不多,也是受制于物业的所得。
“以2013年规划的广钢新城为例。这是一座占地面积657公顷,可以容纳19万人口的大型社区。我们居然在里面找不到能够开大卖场的适合物业”。上述外资大卖场高管表示。
西亚兴安超市总经理邹秀丽亦认为,小业态将成为广州市场的主流形态,将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趋势,竞争将更加激烈。
西亚兴安超市去年在广州某小区开了一间300平方米的社区店。在这座只有4000户居民的小区,除了西亚兴安超市之外,还有6家面积相当的社区生鲜店、2家综合类的社区超市、4家连锁便利店,此外还有3家水果店和一家烘焙店。“这家店广州市零售业竞争一个真实写照”。邹秀丽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那么, 广州零售业的突破点在哪里?
在王先生看来,迎合当地消费需求,走本土化路线是一条可行之道,百佳超市此前就做得不错。2000年前后,百佳超市在广州开出第一家大卖场。王先生刚刚涉足零售业,在他看来,当时的百佳超市极大满足了本地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百佳超市来自香港,香港和广州均受广府文化影响,广州市民也因此认可当初百佳超市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举例来说,当时卖场的广播和促销信息都是用粤语播放的,大家听起来很亲切;在商品上,一些煲粥的调料、过节用的贡品等都是深受本地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在服务上,消费者要说买猪肉,刀手就会根据不同需求,给你切分前腿肉或者后腿肉。”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不过,百佳超市2003之后引入一些家乐福系统的高管,并尝试以家乐福模式在全国扩张战略之后,百佳超市原来贴近消费者的特色便逐渐消失。
“百佳转型之后其实给广州市场留下了一些空白地带”。王先生表示,这也许是未来的机遇所在。
来源: 微信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 赵向阳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广州零售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