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key口中所说的目标消费者就是一群更注重生活和产品品质的人。他们更愿意使用可持续环保的材料,更喜欢健康有机的食品。
Brandless还在此基础上把社群细分化:有针对喜欢健康有机食品的客户群、有面向素食主义爱好者的、还有诸如偏好无转基因、无麸质食品更细分的客户群。针对每个细分化的客户群,Brandless会推出对应的活动。
社群化运营并不罕见,诸如耐克、苹果这样的大品牌都会通过内容渠道、线下门店活动去构建社群,加强和顾客的联系。
但是对于一家以贩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快消品牌而言,Brandless社群化的运营还在于加强消费者的忠诚度。
据凯度&贝恩的《2017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品牌(快消品类)忠诚度非常低,即使是领先品牌的购买频率也非常低。
在大多数快消品类中,消费者每年购买领先品牌的频率不超过3次。其中,超低频率购物者(每年购买一个品牌产品1-2次的购物者)占购物者基数的大部分,他们贡献了品牌40%-50%的收益。
因此报告建议大品牌要把重心放在获客和吸引老客户回头上,而不能奢求购物者持续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提高购买频率。
有点讽刺的是,Brandless社群化运营的策略似乎与这样的建议背道而驰。Tina Sharkey称消费者对快消品牌缺乏忠诚度这点是促使她成立Brandless的一个原因,这也使她决心要重构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Brandless在持续加大对社群化运营的投入。线上,Brandless创办了博客网站,网站上提供了大量包含Brandless产品的菜谱和生活窍门。线下,Brandless今年开始陆续推出了限时门店。消费者不能在现场购买任何商品,只能试吃和试用产品。此外,Brandless还会在门店内举办各类分享交流会,顾客需要买票才能入场参加。
重新定义品牌?
Brandless的CEO在她的博客中表达了创建Brandless的初衷。三年多以前,她和同为创始人的Ido Leffler发觉到一些传统大品牌开始步入下坡路。
面对新一代的消费者,一些传统的品牌套路开始失灵。调查显示有70%的千禧一代表示不愿再购买父辈母辈那一代的品牌,老化的品牌让年轻的消费者感到厌倦,再加上一些传统大品牌的没落,Tina Sharkey和Leffler觉察到了消费趋势的变化,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要推出一个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和观念的品牌。
Brandless因此而创立。
从提出「品牌税」的概念到主打无logo的产品包装,很多人认为Brandless是在「去品牌化」,但Tina Sharkey出来反驳说,Brandless不是在反对品牌的概念,而是要打造更好的品牌体系。
「Brandless就是一个品牌。毫不客气的说。我们就是在为这个新时代重新定义品牌」。
Tina Sharkey还详细列出了她对于Brandless品牌的设定。
和消费者构建直接、双向的紧密联系
重建失灵的零售体系
消灭虚假的营销故事
关注真实的产品特性
用商业行使善举
因此,才有了现在的Brandless。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理念,以及新的消费者关系构建。
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愿景。Brandless开了一个好头,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在美国本土市场打响了知名度,不仅社交媒体上颇受好评,还拿到了一大笔融资。
问题在于,它能不能把这样美好品牌的愿景持续保持下去。
调研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Sucharita Kodali指出,3美元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固然美好,但由于商品利润低,运输成本高,Brandless需要依靠大量的订单和顾客才有机会保证盈利。
目前,Brandless仅在线上售卖产品,快递费需买家来承担。为了刺激顾客多购买Brandless的商品,他们推出了会员制度。支付36美元的全年会员费,可享受产品包邮的福利。
另外「去中间商」、「品牌税」的做法虽然凸显了Brandless的性价比,但会不会有大批消费者乐意买单也是一个问题。以中国为例,据麦肯锡2017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显示,64% 的受访者表示会为优质耐用的产品支付溢价;有超过一半的人相信知名品牌的质量总会更好一些。
观念的认同不代表行动的认同。「品牌税」的提出只是宣传的噱头,还是说真的代表了一股消费者趋势和潮流的变化,这都暂且要打上一个问号。
如果Brandless能找到持续可行的方法,按照它设立的目标进行下去,它确实极有可能颠覆人们过往对品牌的认识。
来源: BrandStar品牌星球 李欣然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