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将至,又到了争夺消费者冰箱的季节。不同品牌的功能饮料、啤酒、汽水早已卯足了劲儿,铺进了线上线下的零售渠道。北京人记忆中的老牌汽水北冰洋也出现在了盒马鲜生20多家门店的货架上。
自1936年成立以来,北冰洋命途多舛,有过红遍大街小巷、产值过亿的日子,也曾有过被雪藏过15年彻底失去自主权的经历。
历经沉浮,如今它带着经典的汽水和瓷罐酸奶以创业者之姿重回市场,借新零售再闯江湖。北冰洋所属的北京一轻食品集团副总经理陈林说,83岁的北冰洋依然在“创业”。
盒马货架上的北冰洋
北冰洋汽水整齐地摆在盒马鲜生的货架上。
相比于旁边瓶身可爱、包装精美的“竞争者”,已经有83年历史的北冰洋汽水显得“土潮土潮”的———瘦高的玻璃瓶儿、铁皮盖儿,还有伸着长长脖子的白熊图案,都透着浓郁的怀旧复古风。
作为北京的老字号汽水,北冰洋承载着很多人的情感和记忆。
网约车司机邬师傅今年57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说起北冰洋,他有些兴奋又有些怅然,“三十年前,一个月的工资是45块钱,北冰洋汽水一瓶一毛五,那会儿就喝这,后来好长时间喝不着。”
与汽水一起进驻盒马的还有北冰洋旗下的瓷罐酸奶。再碍于传统商超渠道高昂的进店费、陈列费、促销费,这使得北冰洋瓷罐酸奶只能在自有渠道铺货,在百年义利和一些景区、公园等渠道销售。
直至今年,盒马鲜生的买手找到陈林,邀请北冰洋进场上架,北冰洋瓷罐酸奶才联姻新零售,重新回归商超。
陈林感慨,盒马改变了他对商超的认知,“盒马买手给我的感觉是,主动去搜寻优质的产品,他们会主动联系和采购,并供应给消费者。”
国民汽水的坎坷15年
北冰洋曾是当之无愧的国民汽水。
其前身为建于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1949年被收归国有,更名为“北京新建制冰厂”,并于1951年注册了“北冰洋”商标,正式开始生产汽水。
此后的二十五年,北冰洋先后与50多家汽水、食品厂合并,并历经三次更名,1985年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
一直到80年代末,北冰洋汽水都是北京人的“心头好”。它也是人民大会堂国宴的制定饮品,还曾登上过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1985年至1988年,北冰洋产值过亿,利润也达到了1300多万元。当时厂址占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下设4个合资企业,职工2200余人。北冰洋还曾投资2800多万元引进汽水生产罐装线、利乐包生产线、冰激凌生产线、番茄生产线等18条自动化生产线。
有媒体曾报道拿货的盛况,等待批发的摊贩队伍浩浩荡荡,从北冰洋的厂门往外排出了几百米。有进货车辆甚至直接到生产线上去等货,产一箱拉走一箱。
到了90年代年,宝洁、百事可乐等跨国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北冰洋的好日子到头了。
北冰洋在1996年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了新公司,后者收购其15年的经营权。此后,便是15年的雪藏和沉寂。
直至2007年4月合同到期,北京一轻食品集团以“4年内不能生产碳酸饮料”为代价收回了北冰洋的品牌和商标,由义利食品公司托管。
四年后,北冰洋重出江湖。
东山再起后,年销售收入超6亿
重回市场之路漫漫。在不能生产的四年,一轻集团和义利公司从产品到包装,再到销售渠道都为北冰洋的复出做了周密的准备。
首先要回归的便是北冰洋汽水。
在老北京人眼里,北冰洋汽水是小众的,最后一口残留在喉咙的气泡和香气让人难以忘怀。
曾有媒体报道,为了找回北冰洋最初的味道,义利的工程师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一种只生长于三峡流域叫大红袍的红桔来制作桔油,对配方、包装、定价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细节上的改良,并引进了一条每分钟三百瓶的生产线。
2011年11月,北冰洋汽水终于重新上市,还是那只伸着脖子仰望的憨厚大白熊,还是那个需要撬开的铁皮盖儿。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百事可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