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属特殊商品,非质量问题,概不退换。”
一张印着上述字样的黄色A4纸,一台专属的收银机。在北京繁华的东大桥地铁站附近,这家京客隆京捷生鲜便利店并不起眼,但这个细节却隐约透露出它的与众不同。
△东大桥地铁站附近的京客隆京捷生鲜便利店内药品售卖处 图片来源:八点健闻郑琪拍摄
2018年12月,京客隆京捷生鲜工体东路店获得了北京市为连锁便利店发出的第一张药品经营许可证。
此后半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陆续为便利店发出了25张类似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据八点健闻统计,截至6月12日,北京市仍在有效期内的药品经营店共有5727 家,26家连锁便利店与药店等传统药品经营机构数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高调开张,低调销售
近日,八点健闻记者再次走访这家店。与半年前相比,一进门就看到医疗器械货架上有些地方已经空了,一些产品已经缺货。而占据了收银台后方一整面墙的药品货架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空档。相比于酒水饮料、零食水果等普通食品,药品销售可谓惨淡经营。
京捷生鲜工体东路店一位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毕竟是刚开始在便利店卖药,市民需要有一个认知、熟悉和接受的过程。”
资料显示,开业初期,店方共备货62种药品、35种医疗器械,其中包括了四季感冒片、板蓝根颗粒、维C 泡腾片,还有创可贴、雾化器、体温计、血压计以及一些保健品等。
营业第一周,药品日均销量在5盒左右;营业第一个月,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日均销售额在50元左右,销售量不乐观。
一位京客隆的工作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店里的三排货架如果卖普通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远比药品高。
“如果消费者需要购买一些属于乙类非处方药物,而面前恰好有一家正在营业的药店和一家正在营业的便利店,他肯定会选择到药店买药,因为这里不但有价格的比较还有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说。
在干荣富看来,便利店目前乙类非处方药品销售业绩不佳是正常现象。首先,药店的价格相对来说更低,再加上有些药店属于医保定点药房,患者购药可以报销,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购买非处方药,药店在患者心中公信度相对高一些。
原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郭泰鸿也直言:“便利店主要还是做好便民商品买卖,以便利为首要目标。从便民出发,出售乙类非处方药,会受到欢迎。但是,无论从销售规模、销售品种,还是从进销差价看,便利店卖药都难以赚到钱。”
在距离京捷生鲜200 米不到的一家药店里,一位男士告诉八点健闻,“没试过到便利店买药,相比于便利,更看重药品的安全。”
此前,在便利店大力推广售药之初,有人曾为传统药店和医药电商受冲击而担心。一些业内人士曾表示,便利店的客流量更大,营销手段也更强,在利好政策的不断扶持下,加上大规模开展试点,或许便利店真的会给传统药店带来冲击。
实际上,对药店来说,这个所谓利好政策产生的冲击忽略不计。
干荣富表示,便利店要提高药品销售量,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要把零售价格降下来,还要与就近社区合作,进行健康宣传,让周围消费者了解便利店也可以买到放心品牌药。更重要的是让附近的居民(需要者)知晓在晚上一些药店关门后有些药物在便利店仍然可以买到,这个是政府让便利店可以出售乙类非处方药的最大惠民之处。
此前,京客隆集团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店里的药品由本市资质好、药品全、送货快的市级批发企业提供,集团内部也有药品质量、库存、补货等动态监管流程。未来,将在前期实践基础上,结合经营效果、成本等进行综合考量,如果社会反响不错,可能还会进一步在更多便利店推广。
官方大力推广,意在方便群众
便利店卖药的发展动力源于北京市相关文件的发布。
2018年10月,北京市商务委联合市发改委、财政局、城管委、工商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规定,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尽管北京推出的这项政策初衷是鼓励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但在干荣富看来,此举是政府的一项惠民举措。他认为,便利店一般都是 24 小时营业,在药店关门之后消费者可以在便利店买到一些常用的感冒药等,是对现有线下药店和医药电商的补充,为老百姓(53.440, 0.41, 0.77%)买药提供了方便。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