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隐藏在“慢时尚”背后的潜在矛盾目前看来似乎无解。
首先,可持续购物的产品往往更加昂贵。更为公平环保的服装交易,无论是营销费用还是切实的人力材料等成本增加,最终都要传递给终端消费者。很多二手服装或环保品牌,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风格及尺寸包容性等多元需求。整个道德时尚市场还在培育的初期,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快时尚”的业绩增长。
其次,快时尚的主力消费人群,依然是爱美、追求个性有趣和新品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对品牌偏好也没有执念,并且持续关注上新,这与“慢时尚”所追求的有意识消费文化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有了互联网和Instagramer们的强势背书,想要搞清楚每个品牌的可持续性举措,对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快时尚品牌尝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去倡导更好的劳动和环境标准时,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
想要在不压榨供应链的前提下维持高速运转,庞大的材料研发费用与营销成本反而会给疲软的业绩“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今天的“快时尚”,就如同《无间道》里的刘德华:
“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
“跟买家说,看他们让不让你做好人。”
快时尚的自救之路还能怎么走?
毫无疑问,伴随着几大供应链要素的相继哑火,快时尚行业今天面临的已经是一场生死抉择。当“时间差”“价值差”不再奏效,除了降价促销和卖“道德人设”之外,还有哪些能量可以激发产业的重构?
国内外各种快时尚正在努力破解这个问题。新科技的更多应用展示,也成为积极的探索,在残酷现实中缓慢地开辟着出路。
比如今年一月,李维斯Levis计划与哈佛大学和区块链公司ConsenSys,在墨西哥的加工厂利用区块链技术安全而匿名地追踪工人的健康与福利指数,目前已经有9000名的工人参与了这项调查。
目前看来,“科技”这枚解药虽然还在初级发展阶段,却让整个快时尚行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目前来看,智能技术在快时尚领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场景中:
一是供应链管理。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区块链监督“血汗工厂”、保护劳工利益之外,基于大数据和自动化系统的“超快时尚”模式,正在突飞猛进。
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大数据系统对供应链时刻保持敏捷,快速匹配库存供应与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自动化系统则可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劳工管理时的过渡压榨,合理调配订单数量和款式,替代大部分生产工艺,再结合人工完成。
数据显示,Boohoo、Missguided等比传统快时尚更快的零售品牌,已经可以做到每月推出1000个新产品,每天更新一次库存。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先进行小批量生产,测试消费者反馈,从而避免了传统快时尚不得不极限压缩供应链和库存过剩的固有问题。
另一个正在被技术改变的核心场景,就是门店。
“慢时尚”高价高质的可持续路线,很难短期内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自然也就无法迅速转化成商业上的成功。目前看来,将数字化技术与门店相结合,利用AR/VR等新交互技术,从根本上重塑用户的消费冲动,似乎更有机会。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优衣库。两年前启动 “有明计划”,转型 “信息制造零售”。为了彰显对技术的决心,总裁柳井正还正式宣布“脱团”,与快时尚划清了楚河汉界。
因此,优衣库没有按照行业惯例采取关店缩减规模来应对“效率大衰退”,而是对现有门店进行了持续的技术革新。
比如将无人机与“智能买手”数字屏幕引入到线下,消费者可以浏览到店内新品、穿搭建议和优惠信息,进行互动游戏。据说,“智能买手”已经为实际购物的转化率带来了15%的提升。加上与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天猫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打通,加速了线上与线下购物体验的无缝融合。
对于这一系列操作,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的业绩也说明了一切:讯销集团2017财年同比猛涨148%,创下了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H&M计划今年在全球门店中安装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种类及销量的自动统计,无论是大数据的运用还是交互技术的引入,距离体验蝶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而言之,快时尚的自救,面对需求下行以及行业效率本身存在的瓶颈,无疑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但同时,在新时尚伦理的桎梏下,也正在让所有人从长久以来的“挥霍与狂欢”中,开启一种新的对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的变化其实是由中产阶级造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快时尚,也开始以更加克制、更加充满人性的方式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而在一些垂直场景中,通过AI、区块链等新技术去提升产业效率,以更炫酷的体验方式来寻找新需求的可能性,里面的商业潜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快时尚的兴衰更替,从来不是无迹可寻。
(来源:脑极体 作者:藏狐)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