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升级:脱离餐饮本质,把升级等同于涨价
这几年,餐饮行业兴起了一波消费升级潮,最典型的就是装修升级、服务升级,客单价也随之上涨。
以桃园眷村为例,3年前,它把豆浆油条店开在了LV旁边,开业即火。
然而今年它在上海的4家门店,却陆续关店。
一份豆浆12元,一个烧饼20-30元,客单价50元,如此高的客单只能带来尝鲜群体,无法带来固定可全,在国人的心目中,豆浆油条就是早餐,不管你用什么工艺做,心理价位就是几元,这无法撼动。
而它的模仿者“小桃园”,从品牌名称、店面形象到盛豆浆的碗都有很强的模仿痕迹,但它专开社区店,油条3元、豆浆4元,目前已经开了30多家店。
桃园眷村和小桃园的案例,特别鲜明地体现了餐饮业的本质,那就是要日常、刚需、高频。
桃园眷村高举高打,把日常的豆浆油条做成了奢侈品,最后因定价太高,找不到固定客群;而小桃园,让价格回归,摇身一变,却跑阴差阳错把这条路跑通了。
“伪需求”创业为何总重复上演?
对一个你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你敢投入所有的金钱和精力,去孤注一掷吗?
有点儿常识的人,恐怕都不会。
但不管是5年前,还是现在,餐饮行业都有太多这样的项目在上演。
资本助推,餐饮创业者无敬畏之心
随着互联网对餐饮业的渗透,资本们对餐饮这个古老的行业,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时间,大量的资金涌入餐饮行业,餐饮创业项目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在中国这块大地上铺开。
这些深谙互联网之道的餐饮创业者们,尚没有经历餐饮行业的淬炼,并不懂餐饮,但在资本的助推、媒体的追捧之后,自信心膨胀,一拿到钱就快速开店,但产品、运营等基本功都没做扎实,所以,店开得越多,反而死得越快。
他们并没有对餐饮业基本的敬畏之心,所以,不久就成了炮灰!
处于转型期的餐饮业,没方向、不理性
那时的餐饮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商超红利、消费升级潮也来了,打得很多餐企六神无主,没有方向。
新的模式颠覆了传统餐饮人的想象,以前屡试不爽的方法都不奏效了,曾经红红火火的老餐企眼睁睁地看着业绩下滑,却无能无力。
任何新项目、新模式的出现,对于餐饮老板们来说,可能都是“未来”!
所以,各种创业项目满天飞,但最后大部分都失败了。
在这批热潮过了以后,餐饮行业也回归理性,传统餐饮也觉醒了,升级装修、营销、服务,再凭借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如对产品、市场、消费者、战略的精准把握,所以,快速又起来了。
餐饮初创者不要教育市场,远离“伪需求”创业!
从现在来看,好像那些需要做市场教育的都活不长。
市场不是不能被教育出来,是可以烧出来的,比如滴滴出行、外卖,但这种事儿,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强大的资金,适合巨头们去做,不是初来乍到的创业者该做的事儿。
创新,一定是要创造价值、创造顾客的,餐饮行业目前有3种类型的创新:
一,革命性的创新,人们需要跑得快的马车,但最后胜出的却是汽车;人们需要方便的手机,但最后胜出的却是接近“手机电脑”的苹果智能手机,这就是革命性的创新;如外卖,在堂食、外带之外,让顾客不用出门就能吃到各式各样的餐食。
二,微创新,就是细分市场的创新,如口味上、工艺上的创新,如将国外传过来的披萨,加上本土的水果榴莲,开创榴莲披萨;或者是将正餐里的酸菜鱼、锅包肉变“小”,做成快餐、小吃。现对而言,这种创新比较容易,在餐饮业也比较常见。
三,把成熟的商业模式放到成熟且空白的市场,把一线城市成功的商业模式放到三四线城市,如华莱士、德克士等,这种模式,前期可以直接复制商业模式,但后期要立足,还是得根据当地市场做创新、调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小结:
餐饮创业有风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吃的不是螃蟹,而是毒蜘蛛!
做餐饮,讲究的是高频刚需,不要当成一次性的生意,而要融入人们的生活,餐饮的这门生意才能持久!
(来源:职业餐饮网 焦逸梦)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网红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