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瑞幸咖啡商业模式可持续的设想
瑞幸从一开始就未以创造稳定的盈利模式而存活于市场,而是以“卖一杯亏一杯”的状态持续烧钱来获取市场份额。
但是店面的增多和补贴的持续,也势必造成亏损金额的扩大,与其等到财务危机彻底暴露,不如趁着现在亏损额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早日上市变现退出。
但是,瑞幸最终会估值缩水、甚至走向衰亡,严格意义来讲,瑞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骗局,而最终的受害者恰恰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
倘若瑞幸这种创新乏力、可复制性强,仅靠烧钱补贴、疯狂扩张以碰瓷星巴克而扬名的企业,都能赴美上市的话,那么是对资本市场出清机制的全面否定,想必美国的监管机构、交易所与投资人很难认同这类企业的IPO。
如果瑞幸能够在美国顺利上市,模仿者定然会层出不穷,而这又会极易引发信任危机,令美国资本市场关闭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窗口,使所有一心做事、本分经商的企业造成陷入致命的困境之中。
因此,甚至有人断言,瑞幸若能在美股上市成功,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更是梦想与信任的终结。任何一个能够迅速蹿红的餐饮品牌,必然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或是令人欲罢不能的独特口味,或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服务能力,比如周黑鸭和海底捞。
但瑞幸在这两方面全都乏善可陈,也从未将此当做重点,毕竟,脚踏实地深耕行业太苦太累,也太难出头。瑞幸,选择了一条可以称之为“骗局”的捷径,但是,也最终会为此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
当前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流行讲故事、找融资、持续烧钱与抢占流量,待流量达到独角兽的程度之后,再在国外或者未来的科创版IPO,但是,这轮行业风口也造就了众多华而不实与大而不强的独角兽企业。
这类企业唯有通过持续烧钱才得以续命,根本无实力自我造血,当然也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而瑞幸又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即
1. 瑞幸的商业模式基于重资产,而传统互联网企业是基于轻资产的模式来运行
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的店铺租金及运营成本就达3.8亿元,仅维持当前的门店规模,2019年瑞幸就需支出15.2亿元的支出。
这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而言是一笔根本不存在的开支,所以,瑞幸相对其他互联网企业而言烧钱更甚,甚至是不计代价的烧钱,但也注定走不远,经不起市场与时间的冲击与洗礼。
2. 瑞幸的流量没法形成规模优势,也很难对客户形成有效的粘性
2018年瑞幸的客户回购的比率超过54%,但是,如果扣除“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等补贴因素之后,再回头光顾的客户比例大降。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新增用户仅有430万人,环比减少220万人,净收入增速增长乏力,由2018年第四季度的93%,骤降至2.8%。
瑞幸的客户能够首次获得客户认同的唯一原因就是补贴与新奇,待补贴不可持续与新奇劲过后,客户流失是大概率事件,更别提流量的自动扩大。因为瑞幸几乎没有其他黏住客户的服务与产品,这是瑞幸商业模式最大的缺陷之一。
3. 瑞幸的商业模式对竞争者几乎没有流量垄断的优势,甚至不堪一击
严格意义来讲,瑞幸属于餐饮业的范畴,餐饮业有两大特征,即区域性与特色口味或服务。瑞幸充其量只是通过高强度、大规模的广告轰炸与借助外卖的方式将区域空间人为的有限外延,但是,成本极高,得不偿失。
而在特色口味与服务上未有任何有意义的建树,只是凭借超额补贴“高价买了”一堆不可持续的流量,而这个流量却只能在一个区域内一次性有效,很难外延,也很难形成流量垄断的优势。任何一家机构只要在特色口味与服务上有所创新,很容易将瑞幸在某一区域内挤出。
国内的企业这两年已经被资本大力推动后显得异常轻浮,只知道讲故事、炒概念与烧钱获取流量,但是,忽视了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构建与深耕某一领域。
通过忽悠的方式IPO,然后高位套现出局,让信息获取与处理不占优势的散户投资人高位接盘,实现财富腾挪。而这一切已经被监管机构与市场所洞悉,很难再如愿。
尤其瑞幸以比传统互联网企业更大规模的烧钱来获取意义不大的流量变现机制更难被市场所认同。商业模式不清晰与不计代价的巨额成本支出是抑制瑞幸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因素。
对于餐饮业而言,必须通过特色口味或服务赢得市场的口碑,通过已有流量平台与区域性的媒介推广,让潜在消费者意识到该企业的存在,然后通过已消费的客户口口相传确认口味或服务的特色之后,更易获得市场的认可。
餐饮业很难一统江湖,形成绝对的垄断优势,而只能在某一区域相对其他竞争者更具特色,获得市场大概率的认可即可。
事实是海底捞做的再精品,也没有人天天去吃海底捞。但是,海底捞可以做到消费者有意愿吃火锅时第一时间想到海底捞,至于最终选择只能基于所有因素的综合权衡。
在流量格局已形成的互联网时代,很难再通过重构流量获得企业大发展。
对于餐饮企业选择更精品服务、口味,在某一人口聚集区开设场地,通过大众点评等已有的互联网平台与区域媒体实施推广,让已消费客户确认服务与口味的优质来获取新客户与回头客是当前餐饮业发展的第一步。
随着企业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在某一区域广告覆盖的范围内逐步开设分店,通过低成本的自媒体与区域性广告推广来夯实餐饮企业在某一人口聚集区域的知名度,获得人口聚集区有限客户的认同。
待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以提供培训、品牌、管理、企业识别系统、品牌背书、统一采购与结算等方式邀请加盟店的方式规模扩张,但是,必须轻资产运营。
一旦企业以加盟店的形式规模扩张时,这时候可以借助外部投资来大规模的在三线及以上城市规模化的广告轰炸与市场推广,首先必须确保口味与服务的特性,然后再通过广告的方式吸引潜在消费中基于好奇而首次消费。
但是,必须要确保首次消费之后能够为其再次光临留下深刻的记忆与优惠措施。
而这时候,餐饮业可以衍生出许多附带业务,诸如大数据搜集、食材配送、外卖、童子游乐、衍生品消费乃至文艺推广等。
但是,餐饮业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静下心来深耕服务与口味的特殊性,这是餐饮业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之处,但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
而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进入妖魔化的急速扩张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间与一定行业内是有效果的,但是,长期来看不但无效,甚至还有副作用。
静下心来,用十年时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赢得市场与投资人的认可后,再基于多年的实力积累与外部投资人的资金支出规模急速发展是很多行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太多的创业者没有耐心,只想急速颠覆性的成功,但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内有庞大的市场潜在需求,经济又高速发展几十年,国人已经习惯于短期且急速的创造传奇,而资本也显得异常不理性。
试图短期内通过资本助催与媒体轰炸打造一个外表华丽,但又无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通过讲故事与展望未来盲目推上市,让散户接盘,高位变现退出,然后再寻找下一个目标,按照原套路继续财富收割。
事实是当前市场已经对该类企业进行了无情的淘汰,小米上市半年股价跌了一半,摩拜亏损108亿后濒临破产的边缘,京东物流持续亏损12年。
而这一切对很多创业者与投资机构熟视无睹,只想短期内通过“捷径”再创造另一个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而鲜有静下心来深耕某一领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然后再获取市场的公允认同,这是当前中国投资界与创业圈面临最尴尬的现实,也是对散户极其不负责的表现。
而这一切背后衍生出市场对专业投资机构的专业与理性选择的需求,也意味着浮华之后依然活着的企业才更有竞争力。
瑞幸咖啡很有可能结束了一个虚幻与骗局横生的时代,开启了一个工匠精神与真实价值创造与被公允发现的时代。
而这一切是基于瑞幸几十亿投资瞬间归零为代价的,但是,悲痛的案例也为中国创业圈与投资界指明了理性发展的方向,这也算是一个收获吧。但是,想必这是瑞幸创始团队极其不愿意承认,也没想到的收获。
(来源:丁彦皓可信资产 丁彦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瑞幸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