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会员店的诞生背景:国民的理性消费意识开始复苏,美国人的名牌意识逐渐淡化,价格意识回归,消费观念从崇尚名牌转向崇尚性价比。
前几年知识付费的兴起让很多人开始了解会员付费模式,甚至很多线下零售也开始开展会员付费业务,比如银泰的“365会员”。
但其实付费会员制早在1996年就已经进入中国,但在这20多年里都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家都取消了付费会员制。
那么付费会员制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为什么之前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今天就以商超这个常见的零售场景为例,分析什么样的会员制商超适合中国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先来说说会员制商超在中国之前的表现。
付费会员制仓储型超市1996年进入中国,当时“会员制零售”还不被国内所熟知,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已发展了十余年。
1996年8月12日,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落地深圳,只有付费成为其会员才能进入超市购物。
与山姆同期进入中国的付费会员制商朝还有麦德龙、普尔斯马特等,但很多后续都不再坚持付费会员模式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如麦德龙2010年取消了付费会员制,个人和企业用户直接可以进入购物;普尔斯马特2005年3月因资金链问题,在中国全面关闭。
到目前为止,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中只有山姆会员店仍在坚持付费会员制。
奇怪的是,山姆会员店进入国内后一直处于沉寂的状态,直到2011年全国范围内也仅6家门店,却在2016年迎来了增长。2016年山姆快速扩张至16家门店,预计2020年达到40家门店。
而影响山姆决定扩张背后的原因,则是山姆中国区销售额的增长。
沃尔玛中国2016年第四季度总销售额增长5.4%,而推动沃尔玛销售增长的动力则主要来自大卖场和山姆会员店(ps:山姆会员店的母公司为沃尔玛)。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以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会员制商超能在2016年后突然出现逆势增长?
我们先来看看会员制商超在起源地美国的发展历程,追溯它背后的增长逻辑,从而验证为何它近几年能在中国快速增长,以及它未来的走势又会如何。
他山之石:美国会员制商超发展史以及发展原因
美国会员制商超出现于50年代,主要特点:
品类多、SKU少、仓储式装修、商品性价比高、只有会员才能进入购物和享受服务。
在80-90年代初会员制商超出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额不断上升,90年代仓储会员店走出陡峭成长曲线。
目前美国的会员制商超由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和Costco所垄断,二者在90年代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速分别高达15%、13%。
那么,为什么美国会员制商超会在90年代出现快速增长呢?
这就要归因于当时的经济背景了。
自1990年以来,美国国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美国家庭住户的收入基尼系数在1988年突破了0.4的警戒线,并且随后不断上升。
ps: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指标,高于0.4则说明国民贫富差距大。
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明显下降,50%国民认为下一代的生活水平会比当前更差。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国民的理性消费意识开始复苏,美国人的名牌意识逐渐淡化,价格意识回归,消费观念从崇尚名牌转向崇尚性价比。
而基尼系数大、理性消费的时代背景,又正好符合会员制商超高性价比的经营特点,所以会员制商超在90年代迎来了快速增长。
那么,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的消费理念又是怎么样的呢,它是否适合会员制商超发展呢?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会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