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欧莱雅、资生堂们又一次集中向化妆品店发起进攻。
“如果要对我们提一个建议或者忠告,会是什么?”
——“多去一线市场走走。”
——“给门店一些破解的方法。”
——“接地气。”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联合利华上海北亚区总部的一幕,抛出问题的是联合利华中国客户发展部副总裁/Geo expansion总经理柯安杰,回应的是来自几大行业媒体的记者。
当时,联合利华宣布其去年收购的韩国品牌AHC进驻化妆品店渠道,在接受完媒体采访后,柯安杰似乎希望从与会记者口里捕捉一些信号。
事实上,几大外资企业高管早已不是中国化妆品店的稀客了,从2004年开始,巨头们频频向这个渠道示好,只不过,大多被指没有切中这个最具中国特色渠道的痛点。
如今,欧莱雅、资生堂们又一次集中向化妆品店发起进攻,而且在利润空间、终端支持等“老大难”问题上逐步改善,有行业人士对这一轮布局表示看好,认为在进口品的浪潮中,“消费者到这个阶段了”。
也有声音说,这并没有切中要害。因为,外资巨头的企业属性与化妆品店的渠道属性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这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三轮渗透
外资企业对中国化妆品店渠道的渗透,始于2003年。
那一年,将百货作为主要渠道的资生堂,在“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西端,开启了首家专卖店“焕采空间”。一位曾去现场观摩了该店的行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它:肯定要黄,因为根本不懂这个渠道。
不承想,这一评价几乎成了外资巨头在化妆品店渠道绕不开的雷。
2004年初,经过对中国化妆品店渠道一番调研之后,资生堂开启了对化妆品店的签约入驻模式,通过设立专柜的形式布局化妆品店。
外资企业的化妆品店渠道渗透模式就此开启。
紧接着,欧莱雅通过收购小护士和羽西,间接将触角伸到了二三线市场的终端网络。接下来的几年中,爱茉莉太平洋和日本高丝也分别进驻化妆品店。
如果说日系企业发起的这波布局,是外资化妆品企业对中国化妆品店渠道的第一轮布局,那么2009年巴黎欧莱雅推出的“魅力联盟”,则开启了第二轮渗透,在此之后,科蒂、妮维雅、宝洁纷纷入局化妆品店渠道。
一直到2017年,眼看着“三欧”(欧珀莱、OLAY、巴黎欧莱雅)在化妆品店遇冷,传统优势不再,资生堂、欧莱雅、宝洁纷纷出招,试图力挽狂澜,典型如大幅下调泊美、悠莱供货折扣,OLAY在化妆品店渠道推出专供新品水沁晶采系列,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推出渠道专供套盒等。在此期间,联合利华、强生等也纷纷加码化妆品店渠道。
我们称之为第三轮渗透。
相比前两轮而言,这一次,大体呈现三大特点:1.多措并举,为渠道留有利润空间;2.品牌基本都是多渠道运作;3. 加强终端支持力度。
这一次,动真格了?
很显然,外企巨头们与化妆品店之间已经历了十余年的磨合,在这一波下沉中,有意切中了以往利润空间不足、终端支持不够等备受诟病的痛点。
“这一次,确实给了渠道和消费者一些实惠。”西北一位欧莱雅代理商介绍,从去年开始,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两大品牌陆续推出一些化妆品店渠道专供套盒,无论是给渠道留有的利润空间,还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上,都表达了足够的诚意。
她以巴黎欧莱雅推出的“抗皱紧致系列礼盒”为例,该套盒包含了四支产品,终端零售价为350元,这个价格是其中一支洁面和一支水的价格总和,相当于“买2得4”,“消费者花三百多元就能买到价值五六百元的产品”。
该代理商表示,套盒产品到终端门店的供货折扣约为7折,但由于零售以原价销售,因此门店也可获得30个点的利润,这相对部分3—4折进货却打折销售的产品来说,利润空间还要大,而且这样的产品,是在消费者当中受欢迎的,因此也得到了门店较好的反馈。
该代理商表示,虽然巴黎欧莱雅此前也针对化妆品店渠道推过套盒,但套盒样式单一,优惠力度不够,店家大多将套盒拆开零售,而这一次的套盒不仅优惠力度大,而且款式多样,同一个系列的产品也会推出多个组合装,以满足不同需求,广受欢迎。
除此之外,多位代理商反馈,美宝莲今年针对化妆品店推出的fitme定制套盒,到终端门店的供货折扣为5折,OLAY针对化妆品店推出的水沁晶采系列更是低至4.5折供货,联合利华今年推出的AHC,也为渠道留有足够利润空间。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化妆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