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菜场菜市改造的目标不是生鲜食材而是餐饮
国内当前正在兴起新一轮的菜场再建和改建高潮,比如上海市的菜场改造主要推进的是菜场的超市化。最近郑州的丹尼斯开了菜场,新零售的盒马开了菜市,北京的超市发也要开菜场了,菜场又热了起来。
在我看来,结合新加坡的经验和中国老龄化的实际,菜场的改造和新建不能单一地以生鲜食材为唯一主题,增加亲民廉价优质的餐食应该特别要重视,有条件的地方把菜场改造成市民餐食中心也是可以尝试。菜场的餐饮化与超市的餐饮化一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4.对多种族民族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新加坡小贩中心和菜场里集中了多民族的食文化内容,民族的喜好和习惯得以保存和得到尊重,民族的和谐在这两个商业形态中得以体现,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但就是在汉族的习俗中各地的差异化也是巨大的,如何在商业的发展中把各民族各地域的习俗充分地考虑设计进去,这是一个挑战商业经营者智慧的重大课题。
5.集合商业管理模式的严谨、亲民与民主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菜场都是集合商业的模式,管理模式是保证集合商业模式成功的重要基础。应该说,在新加坡这两种商业模式的管理都是严谨的,比如餐具收拾中心里一般餐具和清真餐具是分开独立收取的,各式餐食之所以如此美味又如此的低价与租金的收取低廉极其相关。卫生、美味与价格低廉后面是管理模式的严谨和铺位费收取的低廉,如此才能做到小贩中心和菜场的亲民。
小贩中心和菜场里公共设施是统一的,但招牌上的字体和颜色是按照业主的各自喜好自由发挥的,这就形成了集合商业设施中多彩多异的个性化特色,正是有了这种彰显个性包容的商业环境才使得消费者得到了常去常新,口味不断满足的味蕾体验。
中国许多城市的商业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店铺招牌、字体和颜色一律化的做法,实在是十分低能和没有文化的表现,城市管理低能和无文化现象必须要加以改变,文字的一律化本身就是一种反民主的倾向,必须得到制止!
6.个体经济的商业力量
在商业和餐饮业中个体经济永远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加坡小贩中心和菜场里的从业人员都是个体户,为什么能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美味的鲜食,又能赚到钱呢?是因为个体商贩最直接与深刻理解“衣食之父母”理念,其服务容量更适合个人与家庭,他(她)能把家的温暖通过手作方式传递给每个人,美味是需要用爱去链接和传递的,就像母亲做给孩子吃一样,不厌其烦的反复调试调味,每一道菜里恒久不变的口味是“情”为调料,是一种直指人心的温暖,那种温度是奶奶妈妈怀抱着,小时候记忆力里的温暖。
当几万人在小贩中心和菜场里把每个人的辛劳与智慧发挥到极致时才有了两者兼有的繁荣和兴旺。中国古代有一个“禁榷”制度,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把各地的能工巧匠收拢到皇宫专为皇帝服务,这是造成中国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中国今天的科技创新不要光停留在高科技领域,在传统领域鼓励和保护个人的一般劳动智慧创造也会使社会取的巨大进步!
7.祭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形式
中华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新加坡由于早期的华人移民多来自中国,其祭祀文化主要继承了中国的祭祀文化。新加坡的组屋底层都专门有为居民辟有做白事祭祀仪式的地方,在菜场里也有烧香拜佛的场地和设施,似乎在告知大家一个哲学观点,“你从那里来会到那里去!”这种不忘祖宗的祭祀仪式对一个民族的繁衍昌盛十分的重要。
清明刚过,站在祖宗的坟前烧香祭祀,突然感悟,祖宗的墓地前香火不断是家族繁衍持续,香火旺盛更是家族和民族的兴旺昌盛!祭祀是民族兴旺的必须仪式!由此想到,我们的居民小区里从来在设计上都没有考虑到有让居民有祭祀的场所,城市和居民的住所设计要补上人文情怀关爱的内容的,祭祀场所应该和宗教的教堂与寺庙一样是人们寄托和慰藉心灵的地方,这是需要的。
总结:小贩中心和菜市是体现民风民俗的窗口、它也可以是国内国际旅游的窗口。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如果人们把逛集市、菜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很多高节奏生活中的父母、无法拥有亲子活动,城市的孩子也无法知道接地气的田园生活和传统习俗.....如果我们的集市、菜市拥有这股温情、网罗民间匠人(艺人)、有作秀、有传播、有教育、有烟火、有民风.....那么逛集市、菜市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来源:零售顾事,文/联商特约专栏作者、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