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新零售阵线3月28日报道,今日,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了《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样本统计显示,2018年百货店的销售总额增长了4.2%,利润总额增长了6.4%。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零售业各个业态增速普遍放缓,线上线下都面临较大压力。而百货业态经历多年的痛苦转型,整体有触底回升迹象。例如,SKP在2017年单店125亿元销售的基础上,2018年销售再创135亿新高;银泰百货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长37%;王府井集团2018年净利润为近五年最高;远东百货在大陆的业务10年来首度由亏转盈;百盛集团在2017年扭亏为赢,2018年继续向好。总体上看,百货行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线上线下融合初见成效
(二) 企业并购重组持续深化
(三) 自采自营模式深入探索
(四) 集合店呈现多元化发展
(五) IP、文化和体验成聚客利器
(六) 会员营销借助技术发力
同时,报告还总结了2018年百货行业转型创新的主要做法与特点。包括深入推进全渠道发展,科技成重要抓手;深度拓展自采自营业务,进一步建立品牌价值,提升毛利率;大力发展创新业务,拓展多元化业态;体验式消费为转型创新焦点等等。
其中,重点披露了2018年度百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转型遇到瓶颈阻力
当前的零售环境,无论哪种业态,都有转型、调整、改造的需求。百货的自采自营和调改一直在不断深化、提升。对于转型,一直持续进行。仍没有转型的,大多遇到了瓶颈,主要:一是体量所限,无法引入更多的体验类服务类项目;二是改造困难, 特别是水电气增容难以解决。这些企业更多需要在存量空间和品类组合上做文章。还有一些企业存在体制原因,不易做出改变。
二、成本压力继续提升
除了零售行业普遍存在的租金和人工的持续上升外,百货业的成本压力还包括:门店调改的新增成本;进行艺术化美陈所需要的成本;进行IP等体验营销新增的成本;应用新技术带来的成本上升,包括客流采集、数据分析、营销引流工具的引入成本等。
三、商品价格缺乏竞争力
百货类商品的经营,传统的经销代理模式仍然占有较大比例,中间环节过多和层层加价,导致在终端渠道上商品价值偏高,与电商平台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业绩较好的百货企业,大多在引进差异化商品、扩大自采自营、实现线上线下同价等方面做文章。
四、核心能力提升仍需时日
当前百货业最核心的商品自营能力的建立,既需要主观的努力尝试,如资金投入、买手队伍的培养、激励与试错机制的建立,也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如供应链的成熟、社会诚信机制的完善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实现。
此外,还重点展望了2019年和今后几年年百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包括:
一、总体发展持续向好
从百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看,对百货最大两次影响,一是限制三公消费,二是电商分流,前者的影响已大致消化完成,后者也过了峰值,其它影响因素都是其次的、微弱的,所谓“利空出尽”。从正面利好看,主要是消费升级和政策利好,前者关于是降级、分级还是升级的讨论很多,从大方面上一定是不断升级的。政策方面,促进进口和关税下调等,有利于百货店的商品升级和价格下降、《电商法》限制了海外代购的无序发展,促进了高端商品消费的回流。
二、更多采用线上工具
线上线下融合是大趋势,百货使用线上工具的空间更为广泛,人、场、货的联接都需要线上工具的支持。从技术和手段应用上,不仅限于电商网站,也包括公众号、小程序、社群营销、APP等。从实现的功能上,即包括商品查询与订购、物流服务,也包括基础的信息沟通、会员维护、积分或优惠券查询与使用、储值卡查询等。多种手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三、并购重组案例多发
从长远看,并购案例将继续增加。一方面是市场不乐观,部分企业销售和利润下滑,经营出现困难,需要找买家。另一方面,目前市场的增量非常有限,更多是存量资源的整合,经营质量好、确立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主要通过并购方式,扩大规模。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相比,中国零售业的集中化程度依然很低,行业的并购整合有很大的空间,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商品组织能力和后台建设能力,在并购中将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
四、区域百货优势不减
百货业整体上处于商业街区的核心位置,区域百货的位置优势更为突出,或者是位于城市中心,或者是在区域商业中心,有很多是自有物业,且在当地的品牌形象较好,普遍是当地时尚消费的首选。很多区域百货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全面周到的服务能力和灵活的经营风格,其业绩将保持稳定增长。
五、与购物中心的界限模糊
百货店学习购物中心增加体验元素,购物中心也有强化品牌商管理、扩大统一收银比例的趋势,大型百货店和城市购物中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或融合,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结果,也是提升各自能力的必然手段。
浏览报告全文请点击下载:《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
搜索更多: 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