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它相反的Gap集团,则在新财年到来之际,宣布会将集团分拆成两家独立公司:其中一家仅包含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Old Navy,还有一家尚未命名,但会包括现集团同名品牌Gap、Banana Republic、Athleta等现有品牌。“Old Navy”品牌近年来一直是Gap集团业绩表现中亮点,相较之下,集团同名品牌Gap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Gap集团认为,当下分开有利于各个品牌加快变革步伐,提高执行力,进而实现盈利增长,为股东带来合理价值。
更多的快时尚品牌,则为了赢得消费者们的重新尊重与信赖,选择“回归服装主业”,在产品与品牌形象上“做文章”。
譬如,优衣库最早尝试了与流行文化中动漫、电影IP合作,2015年起就宣布与迪士尼展开全球性合作,在优衣库的门店中开设专区打造概念店,提供迪士尼、漫威和星球大战主题产品。H&M也选择了新设子品牌、开售联名款的模式来赢取用户关注、增强品牌辨识度。2018年11月,H&M最新上线的联名款就是与擅长制造爆款的Moschino一同推出的MOSCHINO[tv] H&M系列,为此他们还号召了一大波国内外明星、潮人大玩限时购买“饥饿营销”,引爆了不小的话题热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快时尚品牌“触网”方面的尝试也不少。譬如H&M此前也是自建平台的“执着派”,可在2018年开年时期,H&M最终还是选择“在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与天猫合作来开拓电商业务。而Zara则是选择在门店铺场景里“做文章”,2018年4月起,在全球120个旗舰店推出AR(增强现实)技术,消费者靠近门店内AR橱窗时,可依据AR模拟效果来决定是否直接下单购买等等。
快时尚“合纵连横”求突围 专家: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过去的几年间,快时尚品牌在品牌效应与占据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达到积累效应后,快时尚品牌变得注重运营效率,不论是关店、还是布局高端子品牌,包括“慢下来”、注重品质、设计趋向经典等表象,实际上仍旧是为迎合大众需求的调整服务的。快时尚品牌“部分转变”,也是消费升级需求变化的一种体现,“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上海良栖品牌创始人、服装行业专家程伟雄就指出,快时尚品牌所谓的“快”更多体现在对时尚趋势快速反应、快速上市,其中供应链快速反应管理是它们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就是门店管理上,快时尚品牌标准化的门店便于商品企划、设计研发、生产采购、物流配发、日常营销等流程管控,在把握用户体验方面更有优势,更有利于做好产品开发、产能规划、新品上市节奏、库存调控与促销等。这种“快”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殚精竭虑要学习的范本,并不会因其业绩走低而变化。
“任何品牌都有波峰波谷,潮起潮落,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急于定论。”在程伟雄看来,如今快时尚遭遇发展瓶颈期,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
长线来看,虽然各大快时尚品牌所采取的转型策略不尽相同 ,但他们在品牌、产品、门店、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仍是有序而“与时俱进”的,不管是Zara、H&M的“触网”,还是优衣库的“联名”、“亲IP”,其实都是为未来争取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仍然值得同行业从业者们关注学习。
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红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Za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