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着咖啡的未来?
成本、效率和体验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而消费者却是关乎整个行业的命脉。
消费者变,则行业变。咖啡行业中有项调查显示,白领人群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据30%,而自由职业者和咖啡从业者所占的比例与公共事业单位比例接近。所以,抓住头部流量的变化趋势显得极其重要。
决定咖啡未来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这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1、生理需求。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其功效不仅仅体现在解渴,更多在于其中的咖啡因能够刺激大脑中枢神经,驱赶倦意。提神醒脑是消费者购买咖啡的最浅层次的需求。正是这一浅层次的需求对消费者构成的强依赖性,才可能促使咖啡这一品类,在未来能成为饮品中的主体。
在这需求之下,咖啡的结构形态并无太多的差异。不管是速溶咖啡、即饮咖啡,还是现磨咖啡,都能满足消费者的基础性的需求。而在办公场景中,快节奏的工作方式需要咖啡给自己打打“鸡血”。
2、精神需求。物资供给远远大于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权。“拥有”已经不是第一追求,“更好”变成了最大的需求。上文中也有提及,大多消费者在使用“咖啡”这一品类的变化是,由最初对速溶咖啡的尝试,慢慢转变对咖啡馆内品咖啡(工作、学习或者是休息等)的喜欢,到最后买设备自制咖啡,学拉花等。
这充分体现出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而白领人群大多向往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基于这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咖啡是一个很好的品类。
3、社交需求。咖啡并非社交场景下的唯一载体,但却是最重要的载体。这里不得不再提及咖啡作为一种“瘾品”而存在的原因了,消费者对于咖啡的强依赖性是潜在的,或许自己都没察觉到其程度之深,只觉得每天都需要一杯或几杯驱赶倦意。在这种潜意识下,社交中打开话题的第一句话潜意识地就会说“请你喝杯咖啡,咱聊聊”。
咖啡的破冰效应犹如男人开始第一句对话的第一根烟,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此外,加上咖啡馆提供的“第三空间”的场景,更是利于社交。
对于以上三个需求,鲸准研究院也基于需求的变化,解释了咖啡相对应的结构以及价格带的变化:
咖啡的三个需求层次
上图显示,满足需求层次越高,对应商品的客单价也越高。
咖啡馆主要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因此定价最高。外卖咖啡在口感上可以做到接近现磨咖啡,但不能够提供场景,所以在价格区间上会低于咖啡馆。他们发现,在15元-21元区间存在价格空档,未来这个空档区很有可能出现高品质的现磨咖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分层次的需求。
有一个蓝海市场,一直没有得到主流舆论的关注。那就是餐饮+咖啡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西式速食餐厅,对于现磨咖啡产品的打磨重视。
因为,咖啡是随机消费的,吃饭却是刚需且稳固的消费。在以上四种咖啡渠道中,唯独餐饮渠道的咖啡,存在着鲜明的跨界搭配和需求固定的要素。其他三个渠道,大多都存在随机消费的场景设定。
一句话来说,一旦吃饭+咖啡的习惯培养出来了,很多消费者真的会在固定的吃饭习惯中,附带上固定的喝咖啡习惯。
这是不是意味着,不管是咖啡馆、便利店,还是外卖,这三种随机性消费渠道,其实都面临着餐厅咖啡的主要挑战?
根据对比中外咖啡消费市场现状来看,国内咖啡行业具有极强的持久性,但是咖啡用户的留存粘性是极其难掌控的。
最后,有一疑问就是,企业疯狂补贴用户,“买一送一”“买一送二”,甚至是“买一送五”,对消费者如此的“好”,真的能换来一定意义上对等的回报吗?
什么才是稳固中国人持续喝咖啡习惯的渠道,或许未来几年就能见分晓。
(来源:零售老板内参 郭之富)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咖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