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帝国养成记
上面说过,由于国土和本国消费市场的限制,雀巢做大自己的路径必然是面向全球市场。
总体而言,雀巢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名和发家(1867-1922)。
1867年,瑞士药剂师亨利·内斯特尔(Henri Nestle)发明了一种将果糖和营养剂加入奶粉中的育儿用乳制品,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立了雀巢育儿奶粉公司,产品上市后广受欢迎。
1905年,生意做大的雀巢合并了竞争对手英瑞炼乳厂,组成雀巢英瑞公司,并将公司业务扩张到海外,开始在海外国家建立工厂。
一战期间,雀巢利用中立国企业的身份,大量向战场输送炼乳巧克力,以补充士兵们的营养需求,在别的企业因战争难以为继时,雀巢却得到扩张式发展,产品线涵盖了巧克力、无糖炼乳、灭菌乳、奶粉等多种品类。
第二阶段:重点突破(1929-1945)。
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累积”后,雀巢重点向咖啡、巧克力和奶粉等业务进发,并确定了打下雀巢江山的速溶咖啡等品类。
1929年,在美国的“股灾”引起欧美经济危机之际,雀巢出其不意地收购了瑞士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Peter-Cailler-Kohler,基本垄断本国的巧克力生产。
1938年,雀巢研发出了一种保留天然咖啡味的 “纯咖啡粉末提取物”,即今天我们经常食用的速溶咖啡,在艰苦的二战战场,雀巢速溶咖啡成为镇定和提神的利器,订单量大增。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1947-1973)。
二战后欧美各国经济回暖,客观上需要食品、饮料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更新和改良。
精明的雀巢又一次看到了商机,全面进入冰淇淋、速冻食品、酸奶和饮用水等领域。
1947年,雀巢收购竞争对手阿里门塔纳公司,进入烹调市场,拳头产品是“美极”。
至此,雀巢以二次大战为契机,完成了战略调整,完善了产品结构,雀巢食品帝国的雏形已现。
第四阶段:食品帝国(上世纪70年代年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雀巢通过一系列并购一步步组建庞大的食品帝国:
从1974年开始,雀巢开始持股国际知名化妆品牌欧莱雅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1977年至2012年,雀巢有耐心地分步骤收购全球最大的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公司爱尔康;
1985年,雀巢以30亿美元收购美国三花公司;同年收购全球最大的宠物食品商喜跃Friskies;
1988年,雀巢耗资60亿美元收购英国糖果公司Rowntree Mackintosh,将奇巧等品牌收之名下;
1997年,“杀手CEO”包必达以103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美国普瑞纳公司,成为宠物食品领域的寡头;
2010年,雀巢以37亿美元收购卡夫披萨饼业务;
2012年,经过多轮谈判后,雀巢以118.5亿美元拿下新西兰的惠氏奶粉,也一举超越美赞臣和多美滋,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奶粉企业。
而雀巢的一系列的开发和并购都是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的,并且严格遵守了专注-多元-专注的可控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雀巢完成了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让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食品帝国。
中国为什么没有雀巢?
成立于1867年的雀巢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4年,香港是雀巢在中国的第一站,并于1920年在香港开设雀巢产品有限公司。
1908年,雀巢在中国的第一家销售办事处在上海启动。
1990年,雀巢在中国的第一家奶品工厂在黑龙江成建立。
1993年以来,雀巢先后在中国建设了近20家工厂,基本能在中国生产所有的雀巢产品。
从1999年以来,雀巢先后收购了太太乐(1999年)、五羊(1999年)、大山(2010年)、豪吉鸡精、徐福记(2011年)、银鹭(2011年)等我们引为傲的“中国品牌”。
这也是雀巢的聪明之处,它在中国并购一家品牌后,并不要求将雀巢两字强加给原来的品牌,所以雀巢在中国收购了这么多知名品牌,很多人到现在还浑然不知。
如今,经过多年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已成为雀巢在全球业务中除美国外最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场市场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2016年,在前期推出冰爽茶、原叶茶不敌康师傅、统一等企业的情况下,雀巢再接再励,在云南普洱启动咖啡中心,剑指中国传统茶饮料。
而面对这样一个可怕食品帝国,管理粗放、品质一般的中国互联网咖啡还在烧钱玩概念,更有一大批国内快消品巨头更是因为定位不清、布局不明或竞争力下降等原因死走逃亡。
中国为什么没有雀巢?这是值得很多中国企业扪心自问的深刻话题。
(来源:电商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雀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