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外资也正逐步改变由内资主导中国大宗地产交易市场的局面。
在2018年中国商业地产陷入低迷之际,外资却在中国开启了一路买买买模式。
商业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团(CBRE Group Inc.)的数据表明,2018年,外资在商业地产上的投资激增62%,达到780亿元人民币(91亿美元),创下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规模。其中,上海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黑石集团和新加坡开发商凯德置地一举成为最大的两个买家。
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 Plc)大中华区资本市场主管Francis Li对彭博表示:“尽管外国投资者已经(在购买商业地产上)花了很多钱,但他们还没有用尽弹药”。“今年,外资将成为中国商业地产投资的一股中坚力量。”
据市场研究公司Preqin Ltd.的数据显示,外资可动用的强大财力包括去年为亚洲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筹集的156亿美元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活跃的外资也正逐步改变由内资主导中国大宗地产交易市场的局面。
地产投资咨询机构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此前表示,随着融资环境继续收紧,境外投资者变得更为活跃,“他们正加紧脚步抓住目前的投资机会增加对中国的资本配置。若干正在进程中的大宗交易,均可见外资机构积极参与其中。”
1月14日,凯德集团发布消息称,集团与淡马锡达成交易,以110亿新元收购其附属公司星桥腾飞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的所有股份。
据悉,此笔交易完成后将使凯德集团在中国管理的资产增长9%达到482亿新元,占集团管理总资产的41%,并进一步提升该集团在华项目储备至近560万平方米。
而更早在1月7日,凯德还公告称,将与一家非关联第三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斥资27.52亿元收购上海浦发大厦约70%面积,涉及建面约4.2万平方米。收购完成后,凯德在中国12个一二线城市将拥有或管理25个办公楼项目,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
世邦魏理仕华东区研究部主管陆燕去年10月对经济观察网透露,此前一些正在进行中的交易会陆续在2018年底前完成收购,“基本上都是外资主导”。她同时透露,这些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仅上海“星外滩”金额最高,其余标的主要位于20亿-30亿元成交价左右。
不仅如此,仲量联行研究数据还显示,目前境外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纷纷寻求入市机会,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办公楼物业尤其受到来自北美及欧洲基金的关注。
由于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追求稳健的收益,不偏好风险,且投资标的较大,因此中国一线城市核心物业以其大体量、长周期且回报稳定的特性备受其青睐。
例如,来自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表示投资中国的资金达170亿加元,占其全球投资的4%,未来其投资中国的比例会不断提高,预计在2030年将会有1500亿加元投向中国。
CPPIB此前和龙湖集团合作共同设立长租公寓投资平台,用于投资中国一线及部分核心二线城市的长租公寓项目中,首期共同投资额共计8.17亿美元。
姚耀分析称,一方面中国一线城市办公楼租赁市场的基本面表现十分不错,即使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依然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净吸纳量,差不多保持在120万-130万平方米的年均净吸纳量。“这个数字即便在全球来看也是最高的。这是很多外资机构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的原因。另一方面,去年国内的投资者其实是非常活跃的,而今年由于去杠杆的原因,融资杠杆上升,以及融资难度加大,外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如陷入困境的海航集团,正纷纷退出海外购房的热潮。
来源:华尔街见闻 周明明
搜索更多: 商业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