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门店。这也是外资便利店品牌在北京开出的第一家门店。
15年后的今天,北京已不再是便利店荒漠,既有日本便利店三大巨头齐聚,也有本土新兴品牌跃跃欲试,还有各种新零售技术和模式不断搅动市场。此时的7-Eleven,在北京既不是门店规模最大的,也不是开店速度最快的,更不是最会创新的,但7-Eleven的发展始终稳中求进。在7-Eleven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看来,新零售目前主要变革了便利店的服务,但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提供好的商品。
进京15年
见证消费升级
7-Eleven无疑是最先探秘北京市场的外资便利店品牌。彼时北京的便利店市场还处于朦胧阶段,本土品牌刚刚萌芽,资本尚未聚焦这个领域。而另外两大日本便利店品牌罗森、全家的入场也远在将近十年以后。到2019年,已是7-Eleven进入北京市场的第15个年头。回望这15年,7-Eleven建供应链、推自有品牌、开放加盟,在这座城市“开枝散叶”,同时也在北京城市进程中见证着商业发展和消费升级。
一间小小便利店里的商品和服务变化,或许足以反映一座大城市的消费变迁。内田慎治十几年前就已经来到中国,与过去对比,7-Eleven便利店无论是服务还是商品结构都有变化。“我们分析了一下数据,发现目前有90%以上的消费者都会采用电子支付方式,几乎没有人使用现金。”内田慎治首先指出了服务方面的变化。
在商品方面,内田慎治举了几个具体案例。比如,十年前来到中国时,发现中国女性很少化妆,主要停留在基础护肤上,现在的中国女性更重视化妆,便利店里彩妆产品的销售占比也越来越高。最开始时7-Eleven在中国的便利店中面包的销售并不是特别好,而现在的销售数量可以达到十年前的3倍左右。再比如沙拉,过去每家店每天只有土豆泥沙拉可能能卖掉几个,蔬菜沙拉甚至是没有销售的,而现在蔬菜沙拉在门店里已经非常畅销,因为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另外,7-Eleven过去十余年曾三次在中国推出咖啡,前两次均失败,但是2018年再推出时,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程度已经非常高,现在平均一家店铺一天能卖到100多杯。
打磨自有品牌
“商品力”拉开差距
2018年,资本涌向新零售,很多新的模式和理念也在传统便利店领域掀起了不小波澜。不过,在内田慎治看来,现在大家都强调的新零售实际上主要是从“服务”角度出发。从全球整体情况来看,中国零售业的“服务”无疑发展很快、很先进,比如外卖配送、移动支付等,在“服务”方面已经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在商品方面还难以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当然有了服务的话,我们会觉得非常的便利,但是作为消费者,他进入便利店所购买的并不是服务,而是商品。”对于内田慎治来说,有价值、有品质的商品仍然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7-Ele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