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说,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广大消费者不再是传统零售意义上单纯的购买商品完成交易即可,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参数”发生了变化:
(1)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性化、体验式消费;
(2)消费者的时间变得格外宝贵,社交、休闲、学习、工作占据着他们的时间;
(3)购买的界限逐渐消失,消费者崇尚随时随地想买就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4)消费者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持续购买。
正因为如此,商家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无限贴近消费者来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与偏好,在提高消费体验的同时,节约他们的时间。回过头来看,梅西百货在中国的经营状况,自然是没能贯彻这一理念和宗旨。
如何做到“无限贴近消费者”?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不妨先来说个故事: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台湾,有一位年轻小伙,因为家穷读不起书,15岁就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去给别人的米店当学徒,一年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米店。在生意逐渐有起色后,小伙并没有自满。他察觉到很多老年客户背着大米回家十分费力,于是推出了送米上门服务。有意思的是,小伙并没有把米送到门口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进一步地为客户提供“倒米进缸”的服务:如果米缸有陈米,小伙就将米先倒出来,把新米放进去后,再将陈米铺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放得太久而变质。
关键的地方来了——小伙在挨家挨户送米过程中,不仅注意观察每家米缸的大小,还会询问不同人家有几口人,几个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等等,并将了解到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这样,小伙就做到了准确预估每户人家下一次买米的可能日期,不等顾客上门,小伙就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客户家门口,为之送达相应的大米。
故事里的小伙就是被后人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而这个故事堪称是“无限贴近消费者”的绝佳案例。正是因为深刻洞悉了每个客户的需求,王永庆才能够做到精准配送,不仅大幅度提升了用户体验,还提高了商业效率。
时至今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人们的消费方式与习惯发生变化,商家了解消费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当中的关键,就在于数据——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人既是“物理”的,也是“数据”的。那么,基于海量消费数据的积累沉淀,商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每一个消费者的画像,包括他们青睐哪些商品、喜欢何时消费、消费频次与金额几何、经常会去哪些位置……等等。而这些,更是让商家“无限贴近消费者”成为可能,就像当年的王永庆,只有洞悉了消费者的全息影像,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说,以下两点将会是转型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抓住新零售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优势并为自身赋能,推动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展;同时,要重视对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的营销与个性化服务。
另一方面,要迎合消费者的体验式购物需求,在推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商品品类时,还应着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让消费者更高效地买到高性价比商品。此外,商家还需将零售与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商业功能跨界融合,进而全方位地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付一夫) 共2页 上一页 [1] [2] 梅西百货遭国内电商“挤压” 入华两年后黯然离场 梅西百货败走中国市场 外资百货在中国真的水土不服? 商品价格高出40% 梅西百货天猫海外旗舰店明年撤店 梅西百货,来过 梅西百货关闭天猫店 巨头为何输在中国? 搜索更多: 梅西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