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突、突、突”,冒着黑烟的手扶拖拉机穿过这片杂草,空中的麻雀成群结队,数目庞大,放眼过去一片荒芜。
1978年初,邓小平接受广东省委提议,在指向地图里的荒原,“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随后,附近的小渔村有了新名字,宝安县,之后改名为深圳市。
而这片荒原就是中国电子市场的风向标,华强北。
1979年,距离荒原200多公里外的清远,雨已经下了大半年,山沟里的粤北兵工厂一片哀嚎,厂领导们望着天,任由雨水打在脸上。
“再不搬走就是慢性自杀呀”。
粤北兵工厂是广东技术最先进的企业,打造无尘生产线,生产军用无线电半导体,对气候条件严格。
大半年的雨季让工人们绝望。
无可奈何的厂领导在一次大会上提了个荒唐的建议,“要不写‘万言书’,我们申请搬厂”。
荒唐的提议竟然博得职工们一致同意。
“万言书”提交上方,需经层层审批。
抱着试水的兵工厂很快地得到了答复,粤北兵工厂的三个厂子搬到了现在的深圳福田。
此时,深圳特区还是一张面积395.81平方公里的白纸,福田就是那片荒原。
看着荒原,广东省领导拔了一根长到腰间的杂草,一挥手,在福田批160000多平方米的土地用于三个兵工厂搬迁。
他们没想到,30多年后这里的土地堪比黄金。
三个兵工厂落户后改为民营,专做民用家电,原来的“8532、8500、8571”编号被撤销。
顺应时代的召唤,接受过国家多年培养的厂领导一拍脑袋,决定给厂子换个厉害的名字,华强,寓意“中华强大”,就这个了。
工厂名字改好后,市里还在华强附近规划了一条华强路。
一年后,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当时的福田也被叫做上步管理区。
华强的出现让深圳看到了电子产业的好处,不占地、无环境污染。
市里决定定电子工业为龙头产业,在华强的北面设立了上步工业区。
上步工业区在华强北面,老百姓喜欢叫它华强北。
华强北从出生,就流淌着电子与科技的血脉。
作为华强北标志的深圳电子大厦在1981年1月20日破土动工。
当时,深南大道还不断地修整延伸,正在建设的深圳电子大厦不受人待见,被人嘲讽为“形象工程”。
各部委、省领导,望着只有草纸上的蓝图和一片荒原的特区,小心翼翼,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急眼的深圳市领导扯着喉咙喊道:“谁敢建大楼,谁才是真正扎根特区的人”。
呼声之后仍是一片沉默。
一些被改革开放口号吸引过来的人,就站在落马洲安静地遥望着华北强的电子大厦工程进度,以此猜测深圳特区的行情变化。
8个月后电子大厦竣工,高69.9米共20层的大厦是当时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在华强北这片荒原里金鸡独立。
随后,中央调集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支援深圳建设。
电子大厦成了深圳的第一个地标,被视为特区建设的定海神针,为改革开发洒下了第一道光。
看到高大的电子大厦,深圳人充满干劲。
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在1990年前,在这片荒山农田的土地上,建成一个居住50万人口的城市。
华强北1982年开工建设、1983年首期竣工。第一片新建工厂高达50多家,此后迅猛发展,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
电子工业部、兵器部等单位伺机而动,在华强北安营扎寨,建立了一批电子工业企业。
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专程来到深圳,在华强北的一家电子厂观看了人和电脑下棋的表演,笑着表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
一年后,电子工业部在深圳成立办事处,整合了分散的小型电子企业,成立了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后更名深圳赛格集团公司)。
赛格集团成立后,旗下有桑达、华强、康佳、爱华、宝华等117家电子企业。
深圳的发展让对岸的香港感到震惊。
很多怀揣深圳梦、财富梦的内陆人蜂拥而至,在华强北野蛮生长,适者生存。
华强北成了电子企业生存的丛林。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比特币矿业的死亡游戏:华强北的矿主开始“跑路”了
手机线下市场遇冷:渠道出现失控 华强北有商铺改卖水果
比特币暴跌:华强北矿机市场凉了 每台矿机亏5000元
探访深圳华强北矿机市场:有人新入局 有人亏本甩卖
日本兴起深圳考察热 华强北模式被誉为超级市场经济
搜索更多: 华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