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并购让1+1>2
新世纪以来,受益于中国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国际知名食品企业看中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相继进入中国,比较典型的方式是通过并购国内食品企业占据中国市场,并购目标直指中国知名的、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如瑞士雀巢公司收购银鹭、美国好时公司收购金丝猴、美国百盛集团收购小肥羊等都是典型案例。
成功的并购会达成“1+1>2”的效果,但也不乏并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外资水土不服、管理冲突、经销商沟通不畅等问题不断暴露,而导致外资萌生退意。在此背景下,2018年出现了一波民族品牌回归的浪潮,美国好时公司出售金丝猴给西藏苍鹰投资公司发起的并购基金、盈投控股从法国达能手上买回乐百氏、鼎晖基金则从宝洁手中买回了南孚。
失败的并购各有各的问题,但归纳起来,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并购理念还停留在粗放型并购阶段,主要并购动因除了财务并购外,多为市场、资源争夺性质的并购,缺少精耕细作、消化吸收,大部分企业的运作尚未注重实质整合。
那什么样的并购才算是成功的呢?食品行业的并购有没有什么奥秘?也许我们可以从世界食品企业巨头雀巢的并购史中得到一些借鉴。
雀巢的并购奥秘
(一)百年老店雀巢
雀巢公司,由亨利·雀巢于1867年创办,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韦威。目前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分布在在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拥有2000多个全球性或地区性品牌,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食品集团。
从下面雀巢的产品布局中,可以看出,在吃喝这件事上,雀巢的产品已经渗透了全球很多人每一天的生活。
雀巢公司2017年销售额达到898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147亿瑞士法郎。其中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瑞士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2017年世界500强最赚钱的50家公司中,雀巢是唯一上榜的食品企业。按照销售额排序,雀巢旗下10亿美元级品牌达到13个。
(二)并购成就雀巢帝国
回顾雀巢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这简直就是一部企业并购史。旗下超过一半的知名品牌是通过兼并和收购获得的,并购基因深植在它的血液之中。
按照不同阶段的业务重心不同,我们将雀巢分为初始发展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稳定期四个阶段,其中在初始发展期,公司以婴儿食品起家,通过强强联合迅速扩大规模;在快速成长期,开始拓宽产品线、加快全球化布局;在成熟期,持续推进多样化经营,进入了药品和化妆品领域;在稳定期,公司在新兴市场上发力,完善细分价值链、补足短板。
1、初始发展期(1867年-20世纪初)
1867年雀巢以婴儿食品起家,1905年与当时的竞争对手英瑞炼乳公司合并,当时雀巢公司和英瑞公司已拥有20多家工厂,并开始借助海外子公司建立跨越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的销售网络。一战爆发对炼乳和巧克力的需求增加,雀巢抓住历史机遇扩大生产,收购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加工工厂,战争结束时已拥有40 家工厂,在这阶段雀巢推出了巧克力、无糖炼乳、灭菌乳、奶粉等产品。
2、快速成长期(20世纪初-1973年)
公司通过并购快速成为垄断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顺应时代要求和技术变迁,推出多款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迅速占领市场。一战到二战期间,军队和个人对于罐装牛奶的需求下降,公司进行队伍专业化管理和加强研发研究,推出雀巢咖啡、全脂奶粉、巧克力麦芽饮料、白巧克力等开创性产品。二战爆发后,公司为平民和军队提供产品,二战后经济日益繁荣,方便食品需求兴起,公司通过收购调味品公司、罐头食品公司、酸奶生产商来不断拓宽产品领域,这阶段推出巧克力饮品、即食食品、米粉、水饺等产品。
3、成熟期(1974年-20世纪9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除通过收购不断扩大原有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外,公司进行多样化经营,进入了药品和化妆品领域。
共2页 [1] [2] 下一页 雀巢并购启示录 雀巢加码胶囊咖啡业务 投4300万瑞郎在瑞士建生产线 雀巢咖啡在中国推出冷萃产品,冷萃要走向更大众的市场了? 雀巢的“中国式”去雀巢化 雀巢、联合利华和宝洁都要涨价了 因为成本和汇率? 搜索更多: 雀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