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泡沫经济中发家的“文化便利店”
20世纪80年代,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消费市场达至繁盛顶峰,针对年轻群体的消费品更呈现井喷式发展:索尼推出开启随身音乐时代的walkman;《POPEYE》、《ViVi》等深具影响力的时尚杂志相继创刊;咖啡屋等新型消费场所遍地开花……在这一片欢腾之下,同样正值青年的增田宗昭嗅到了别样商机。
1983年3月24日,首家茑屋书店正式开门营业,32岁的增田也从这里,开启了他的伟大航道。“让对生活有品质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对味的书籍、音乐或电影”,这是茑屋书店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经营理念。在此之下,这间小书店,很快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它整合了书籍、杂志、CD、DVD,将互有关联的内容摆放在一起销售,关键,还经营到晚上11点。
仅一年,茑屋书店便扩张至55家;三十五年之后,它随处可见的醒目黄色logo,已如同7-11一样,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存在。而另一方面,从六本木到代官山,从银座到二子玉川,增田所领导的CCC,早已将“茑屋”重新定义,成为这个时代中,实体书店与互联网经济的消费争夺战中的先锋。
场所即品牌
在现今所有茑屋的店铺中,六本木茑屋是最早打破初代茑屋格局的。2003年,在六本木新开的TSUTAYA TOKYO ROPPONGI,星巴克首次进入茑屋。这是日本第一间有咖啡的书店,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尚且精致的消费场景:在弥漫着咖啡香的店铺中,看一本书,享受一段悠闲时光。
“我想要的,不是卖一杯咖啡,而是获得能够让顾客在这里慢慢品味的那段时间。”增田如是说。在他看来,场所和空间能创造品牌。实体书店能与互联网抗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通过与消费者共享的空间,传达切身的“品牌体验”,苹果的Apple Store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理念,在代官山T-site被无限放大。
T-site,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更像一个迷你创意园:不仅有各类书籍杂志音乐电影等“茑屋标配”,还有一条没有任何标识系统干扰思绪的参拜道,有辽阔的天空(T-site主体建筑只有2层,增田说这是为了留出天空),丰茂的植被,光线充足的阅览区……此外,还有CCC自营或租赁管理的餐饮店,各色创意店铺,甚至牙科诊所和宠物服务店。
它的设想和定位,很明显脱胎于六本木店“占据消费者一段时间”的经营意识。“我们不是让客人在这边找到书之后就回家,而是继续留在店里期待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店长Shohei Yamashita如是说。 不过,就T-site本身来看,增田自己也坦言,如此大体量店铺,如果不是在东京的话,以其所处的商圈大小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如今的成绩的。
内容即消费
如果说场所和空间是茑屋成为网红店的首要硬性条件,那他们所提倡的“生活提案”可以说是一种软性竞争力。 所谓“生活提案”,即以书本为基础,将它们与不同物品进行组合,让你从一本书,链接到一个商品,甚至一种生活方式。这让茑屋不仅是一个你单向搜索需求的书店,更是一个能针对你的需求,给予反馈甚至建议的“内容提供者”。 这一角色,很大部分靠茑屋独特的导购制度来实现。导购,是一群具专业背景或经历的人,他们决定所属书店的进货,组织它们的排布及摆放,策划店内的活动,主动向客人“提案”,给予消费建议。 共2页 [1] [2] 下一页 言几又、茑屋书店、天猫无人书店等做了哪些新兴的变革? 日本首台披萨自动贩卖机 放在了茑屋书店门外 1400家茑屋书店案例:标准化已死,设计永生 台湾茑屋、诚品书店等5大知名书店大玩跨界经营 日本茑屋书店要跨界房地产 首度涉及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 搜索更多: 茑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