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超市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沃尔玛连续关店之后寻求与京东的深度合作,家乐福也与腾讯和永辉认了干亲。
全球连锁超市的老大和老二都向中国市场屈服了,老三还等什么?
近日,有消息称,曾在全球连锁超市排名第三的德国麦德龙(Metro)要“卖身”,复星国际正在洽谈收购麦德龙中国业务的部分股份。
阿里巴巴也被传为潜在接手人!
麦德龙则否认“卖身”,表示“在寻找一些本地的合作伙伴来开展合作”。
但是,不管“卖身”还是“合作”,麦德龙认怂了。
1
在中国23年,外资黄金一代谢幕!
麦德龙,德国第一大超市,曾经也是欧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零售批发超市。
上世纪90年代,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黄金时期。
1995年,麦德龙与上海锦江集团达成合作,正式进入中国,成为第一家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建立连锁超市的合资企业;
同是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来到北京;
随后,1996年沃尔玛落脚深圳,1997年泰国正大集团下易初莲花进入上海,1998年大润发进入上海,1999年法国欧尚也进入上海。
然而二十多年之后,外资零售商上演了一出大撤退。
来自西班牙的迪亚天天也在2017年将中国全部门店出售给苏宁,最后全部变成苏宁小店。
如今,麦德龙也坐不住了。
在中国23年,麦德龙一共开了92家门店,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家乐福和沃尔玛,门店数量早已突破数百家。
2
收入减少2/3,江湖地位不保
麦德龙连续上演“事不过三”
1964年,麦德龙开始了仓储超市的创业历程,经过逾50年的发展,它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连锁仓储超市,也是欧洲最大之一。
从1999年开始,麦德龙开始排名世界零售百强第三位。
在金融危机席卷欧美的2008年,麦德龙实现历史上最高营收655.29亿欧元。
到2017年,麦德龙的营收下滑到220亿欧元左右,相比最高峰,麦德龙的营收减少了2/3(折合人民币约4300亿元)。
这其中不乏关店和业务出售的因素。
但自2008年营收达到最高峰之后,麦德龙的业务增长严重放缓,并开始下滑。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不进则是退。
2015年10月,麦德龙将本土的百货业务子公司Kaufhof以3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2017年,麦德龙集团宣布把销售电子产品和电器的Satum以及Mediamarkt分拆出去,由控股公司Ceconomy单独管理。
到今年,麦德龙只在德国经营的连锁超市Real也已经被纳入出售的计划。
麦德龙的市场地位已然难保。
事不过“三”
在全球市场节节败退的麦德龙,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又如何呢?
为了从业务扩张方面实现收入增长,2010年,麦德龙与富士康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将麦德龙集团旗下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Media Market)引入中国市场。
麦德龙和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万得城中国公司75%的股权,富士康持有25%。
到2013年初,万得城在中国7间门店,均位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但是因为进场时间就不具优势,在苏宁和国美的挤压下,万得城生存空间极小,难以实现盈利,最终在2013年,麦德龙彻底关闭了万得城业务。
2014年,麦德龙对中国市场作出了一个全新的判断,认为中国零售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小型业态,于是开始试水便利店。“合麦家”,麦德龙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一个便利店品牌,被列为重点发展同样选择从上海开始,还迅速开启了特许加盟模式。
到2016年5月,合麦家便利店开始开店,100平米左右的门店,涵盖生鲜食品、熟食和方便食品、零食等,既有麦德龙的自由品牌商品,也有很多其它进口商品。
但是合麦家门店只开了4家,到2017年,因为门店销售始终有限,而房屋租金持续上涨,最终仅有的4家门店全部关门。
从提出便利店计划到全部关门,也不过3年。
重点在于,上海的便利店非常多,开店最多的是全家,还有罗森,还有美宜佳,还有“可的”、“联华”、“光明”、“良友”、 “好德”、“农工商”等众多本土品牌。
据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连锁便利店品牌超过15个,门店数量超1万家。
麦德龙想凭一个新创的品牌去分羹,本身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亚洲市场对于麦德龙来说重不重要?
麦德龙亚洲门店数量排第三位,但亚洲市场的营收却在麦德龙整体营收中占很小一部分。
在中国市场,乃至整个亚洲市场,麦德龙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共2页 [1] [2] 下一页
腾讯正与麦德龙洽谈合作 具体内容将于不久后公布
麦德龙否认出售中国业务 转型新零售胜算几何?
麦德龙澄清:不会出售中国业务 将加速发展O2O
麦德龙所售薯片铅超标被罚5万余元
麦德龙出售中国业务,谁会是接盘侠?
搜索更多: 麦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