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我去家附近商城购物,顺便到一家周黑鸭店买了一盒鸭脖。
买完后店员问我:先生要不要办一张会员卡?免费的!
我就问店员,办会员卡有什么好处?她告诉我:可以消费积分啊?
我继续追问道,积分有什么用?
积分有活动啊……店员自己似乎也很难回答清楚了。
我回去后,查了一下周黑鸭的数据:
根据其2017年的年报,年销售额约30亿,门店数大约1000家。
单单靠一个鸭脖品类,能做到这个体量,规模不可谓不小。
但我比较好奇的是:作为一家上市知名零售公司,其会员营销体系还停留在会员卡积分这种20年前小米+步枪式的打法。
可以明确肯定的是:会员卡积分是商品经济刚发展起来,消费爆发初级阶段,零售界普遍的会员体系做法——因为各种新款的鞋服、电器商品本身都是抢手货,更不要说给消费者一点点积分这种蝇头小利,消费者都感天谢地了。
但在现在这种消费过剩的环境里,为什么像周黑鸭这种大公司,还在采用会员积分的做法?
很显然,大多数公司和人一样存在着思维的惰性:看到别人会员体系的做法是会员卡积分,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普遍采用了跟随的做法。
这就和知乎上讨论的一个浏览量过300万的热帖一样:
中国式坐月子是否科学?
中国就有大量这样的人(包括身边大量的高知白领阶层),住在配置着清洁水电系统的现代化城市里,还在讨论坐月子能不能洗澡的问题?
仅仅因为是传统习惯,而不深究背后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
再看周黑鸭,查看其年报,发现其增长率从4年前的48%降到15%,创下四年来最低水平;说明其已结束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需要深耕细作的会员培育期。
但目前周黑鸭粗糙的会员模式,很显然损失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成本。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算:
根据周黑鸭公开数据,其客单价为60元,用户年购买频次为5次,那么可计算出其用户数:
周黑鸭用户数=销售额30亿 ÷(年购买频次5次×客单价60)=1000万人
我回头查了以下周黑鸭微信公号最新公布的消息,其粉丝已突破1000万;保守估计,其用户总量差不多是这个数目。
我们再推一步,假定其中度活跃用户为:年购买频次5次,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有较好的提升复购率的潜力。
如果此用户占比20%,那么其中度活跃会员为200万。
如果我们通过有效的会员转化激励手段将其复购率提升一倍,达到10次,那么营业额能提升多少?
答案是:200万×客单价60×5=6亿
也就是说在周黑鸭庞大的用户体量中,只需提升20%用户的复购率,就能带来6个亿的销售额。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转化会员,提升复购率?
理想的模式是设计一个转化体系,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取得平衡;即让消费者看起来很划算,占到便宜了,而商家又没真正让利多少,反而是赚得更多了。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悖论。
但最近几年,结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由于在研究普通人认知上的盲点,有大量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而声明显著,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
其中,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沉没成本误区:
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眼前的利益刺激,也受已投入的成本所影响。这些成本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时间,精力等其他因素。
举一个例子:
泰勒的朋友开了一个滑雪场,濒临倒闭,求助于他。
由于该滑雪场比起周边的知名滑雪场,规模一般,直接提高票价比较困难,但好在有距离优势。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激活当地人的购买率?
共2页 [1] [2] 下一页
实探合肥地铁商业经营现状 周黑鸭、来购便利店垄断人气冷寂
又现神跨界,COCOVEL x 周黑鸭 给你想不到的“对味”!
周黑鸭卖不动了?半年少卖1200吨,“鸭王”到底行不行?
周黑鸭直营遇瓶颈:营收净利双降 窄众新品难拓市场
卖不动的鸭脖子?周黑鸭营收净利下滑被指单价过高
搜索更多: 周黑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