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顾客们正在百货大楼排队选购儿童玩具。(资料片)本报记者 王振民摄
“十一”前夕,王府井百货大楼举行盛大仪式,纪念张秉贵诞辰100周年。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没几个人知道张秉贵是谁,但对于王府井集团前董事长、王府井商会会长刘冰来说,张秉贵是她入行的引路人。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物质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刘冰的父亲大病一场,病中就想吃百货大楼卖的将多个品种混在一起的什锦糖。刘冰一大早赶到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轮到刘冰时,她忐忑地说出自己的要求,没想到,张秉贵没嫌麻烦,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两一两地配,给她称了一份什锦糖。
“那时候售货员都是爷,人人都得求着他们,像张秉贵这样,不但不给顾客脸色,还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服务,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刘冰回忆。
1979年,25岁的刘冰从部队转业,第一志愿就是去百货大楼。
最初的8个月,刘冰一直在站柜台。售货员实行倒班制,但即使轮休,只要百货大楼开门,刘冰基本都在。干吗?排队,帮战友、亲戚朋友买东西。鞋、毛线、床单、尼龙衫,样样都得排队。“新货到了,排队的人能从楼梯一直排到柜台前,把柜台都挤炸了。”刘冰说。
1979年前后,百货大楼在橱窗里做了一次日本电器展,持续了一两年时间,吸引了全中国的眼球。
那时候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枝独秀,对面的东风市场,还只是一个简易大棚里的集贸市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投资建设的第一座综合性百货商场,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要优先供应百货大楼,陆续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第一件商品也都放在百货大楼里卖。能在百货大楼买东西,是一种荣耀,走亲访友送带百货大楼包装纸的礼物都特有面子。
进入90年代中期,市场慢慢发生了变化。物质短缺的问题解决了,商品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也多了。人们买东西也不再非奔王府井、前门、西单这三大中央商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陆续出现,朝阳、海淀、丰台,甚至密云、延庆都有了自己的商业中心。
1995年到1999年,王府井开始大规模建设。东方广场开挖地基,新东安进入了建设期,整个王府井就像个大工地,商气受到很大影响。
这期间,百货大楼也罕见地闭店改造。
“在改造方向上,大家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百货大楼应该最传统,连收银台都最好恢复成拉一根绳把账单从绳上飞过去的那种。”刘冰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派,认为百货大楼应该最时尚、最高档,紧跟时代潮流。
1997年,刘冰已是百货大楼的总经理。在她看来,作为共和国的商业骄子,百货大楼有一种社会责任在,不能光赚钱。改造,应该不放弃老顾客,同时吸引新顾客。
2000年元旦,时任百货大楼总经理的刘冰到一线慰问职工,给售货员发糖,共庆千禧年。 共2页 [1] [2] 下一页 重庆王府井解放碑店的最后一天:商家疯狂打折促销 重庆王府井解放碑店正式关闭 曾经历三次改革调整 首次公开卖票,成都王府井将时装秀做成IP 值得借鉴吗? 探访西安30家儿童游乐场:王府井百货内游乐场不安全 重庆王府井解放碑店10月8日停止营业 15年辉煌不再 搜索更多: 王府井 |